姜行街(一)

金胶州 2018-07-26 09:01 大字
宋普

姜行街,一条有着数百年街龄的“阡陌古道”,虽说它今天已不复存在,但其独特的历史魅力仍鲜活地存留在人们的心里。

姜行街不仅是老街,也是一条商业街、文化街,此街南北走向,长三四百米,30左右户人家,这在今天的眼里,不过是居民区的一条小胡同而已,但在开港立州的古代,它可说得上是一条正儿八经的、在周围街群中数得着的、颇享盛名的大街,而且还得到了“阴阳两界”的认可,在每年春秋两季城隍老爷出巡时候的一条必走的大街。

姜行街历史相当久远,绝不止于三四百年,从街道冠名上看,应该基本上与胶州的水陆码头同龄,因为这儿从古代到近代一直是营销南姜、南竹的批发市场(由最先的货栈而逐渐发展形成起来)。据历史记载,早在唐宋时期,此街的西南面已有商埠,宋又在码头附近设立“胶西榷场”,后设“市舶司”而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商港。当然这时还没有立城,胶州只是板桥镇,这儿只是一条通码头营销南姜和竹木料材的“孔道”而已。据有关人士反映:在整修湖州路南段(即老姜行街附近)时,曾挖出大量海蛎子皮、蛤蜊皮、海螺壳,可见此处唐代以前应为海滩。元代以后,泥沙淤积,大海渐远,沧海扬尘,板桥港口渐失往日繁荣,让位于胶州湾的塔埠头(今营海镇码头村),但帆船仍可沿云溪河而上,到达唐家湾诚意桥码头(即板桥镇码头),俗称长尾巴桥码头,而在这个货栈附近,随着朝代的兴衰变迁,经贸的消长盈缩,也就逐渐聚落成村;再后来,随着立县置州的州县化改造,这儿也就名正言顺地列入州治的地名图籍了。估计元、明时期早就应有此街,可惜此街史料不多,仅知《道光志》有注(《万历志》可惜绝迹),现在要探知它的文化底蕴,只能从野史和老人的口碑中搜求了。

姜行街以靠近胶州的水陆码头、营销南姜而得名,因此它是胶州著名的商业街之一。胶州海港虽然渐退渐远,屡有变迁,但胶州的海运贸易自唐宋一直到民初都是十分兴旺的。金宋时期,金方以牲畜、毛皮、人参、北珠换取南宋的茶叶、香料、丝织品、药材、象牙、木棉等。虽说历经战乱和朝代更替,榷场兴废无常,但民间贸易则从来没有间断过。到清末民初,则随需求而有所改变,由胶州口岸运来的大都是杉木、桐油、竹材包括用来扎大竹扫帚的金竹之类的料材,以及纸张、广桔、丝绸、药材、瓷器、粮食、茶、南姜之类的生活必需品,南运的货物大都是生油、花生、大豆、米、麦、盐、腌猪、大白菜、籽瓜子(黑瓜子)之类的土特产品,当时籽瓜子为大宗,每年出口几十万斤,现在的胶州早已“西瓜化”了,种“籽瓜”的几乎绝迹。当然,当时的码头跟现在的不同,现在已进入工业化时代,物流的节律常年比较均匀,那时还处于农业社会,季节性很强,所以又以秋冬之交为最忙。史载,当时此地“商旅如云”,“帆樯若市”,“货连九域三吴,召来各方贝贡”,“南至闽广,北达盛京,夷贸海估,山委云集,民用以饶,埒于沃土”。胶州城内的荣德、同祥、利生等商号均在此设有栈房。由于姜行街靠近码头,且有极为有利的交通条件,因而自然成为南北客商的辐辏之处,店铺鳞比,异彩纷呈。在运营的过程中不少人因经营南北物资而发财致富,在胶州的财主也有不少是在往来营销中发财而定居的南客,例如河头源的范百堂和城隍庙街的曾让芝就是。

新闻推荐

让民办博物馆百花齐放

7月23日上午,由国家文物局主办、山东省文物局及青岛市文物局承办的2018年度全国非国有博物馆馆长培训班在青岛市开班。来...

胶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胶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