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村的变迁
“二嫂子,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你这大包小包家里来贵客了?”“可不是吗,孩子们放假都回来了,我坐公交车进城买点新鲜菜,回家也不耽误,呵呵……”适逢周末,在带着妻儿回老家看望父母的公交车上,聆听着乡亲们风趣、爽朗的问答,望着车窗外宽阔、平展的柏油马路,我的思绪仿佛又回到了三十几年前,那个没有一条像样出村路的杨家村。
杨家村位于胶州市胶北办事处的西北角,村西是墨水河,过河就是高密市地界,由于地势低洼,又加上是交通“死角”,没有一条像样的出行道路,一到下雨天,全村成了水中孤岛,唯一一条通往乡政府3米宽的曲折土路也变得泥泞不堪。我怎么也忘不了,我在后屯乡中学上学时,骑着父亲的“大金鹿”在那条土路上被黄泥死死粘住的情景。风雨中,我披着塑料雨布,推车走几步就不得不停下从前后车轱辘里抠黄泥,抠完了再走几步又走不动了,就再抠,实在推不动了,就咒骂着把“大金鹿”摔到泥水里委屈的嚎啕大哭。就这样我边抠黄泥、边流泪、边推车前行,到学校时全身上下都是泥水,连书包里的书都湿了。由于没有像样的进出村道路,以前我们村的男青年找媳妇都没人跟,有媒人领着“准媳妇”到男方家“验家”,还没到村口“准媳妇”扭头就走,撂下一句话“兔子不拉屎的地方”。前几年,乡亲们为发家致富,开始尝试着盖塑料大棚种植西红柿,大棚盖好了、西红柿也摘下来了,但运输又成了问题,为了及时把成熟的西红柿运出去,种植西红柿的乡亲们每天早上要雇佣邻居的车辆,拖着自己装满西红柿的车艰难的往外走,既劳神费力又增加了种植的成本。因为没有路,有种植西瓜技术的田立平不敢大规模种植;想开一家个体超市的李锡林整天唉声叹气;想进一步扩大食品生意规模的刘培杰不得不离开村庄到镇上租房子……。为改变这一落后的面貌,乡亲们在村委的带动下在修路上也想了不少的办法,但效果都不理想,“盼修路、修好路、好致富”一直是乡亲们心中的愿望。
近年来,随着我市乡村振兴、建设“四好农村路”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市的农村路网结构不断完善,四通八达的农村道路串起了村与村、村与镇、镇与市的通行脉络,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也串起了乡亲们致富的梦想。在规划扩展道路框架的同时,交通运输部门又把打通“断头路”让“死角变主角”作为交通惠民的重要举措。这几年,北外环路、西外环路通到了我们村头,我们村里也开通了循环公交车,连接高密与胶州的潍胶公路也早已贯通,投资80万元的村中南北通道也铺设完成。在道路建设的日子里,我们村就像过年一样,男女老少奔走相告,没事就到道路施工现场看看,村里经常搞建筑的“老把式”还主动帮着道路施工人员出谋划策,看着道路一天天的延长,乡亲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如今的杨家村,已是今非昔比,乡亲们再也不用为出村难发愁了。在家门口就能坐上公交车,出了村就是宽敞的公路,家家都有自己的运输车辆,将近一半的村民家里都有了私家小汽车,全村大街小巷整洁明亮。村民刘培元说:“咱们村现在交通方便了,我农忙的时候搞生产,农闲的时候搞运输,一年下来收入有个四五万,今年准备再上台挖掘机,收入争取突破10万。”有种植技术的乡亲在自家承包地实行特色种植,西瓜、西红柿、黄瓜等反季节蔬菜都能及时摆上超市的货架。最高兴的要数李锡林了,潍胶公路开通后,他投资建起了自己的锡林顺发超市,仅去年一年就收入近5万元。杨家村党支部书记解锡深说:“前几年道路不通时,老百姓卖西瓜比较难,外地车辆根本进不来。现在,外商的车直接开到了我们的田间地头,实在太方便了。今后,我们计划扩大特色农业种植面积,向景观农业、旅游农业、生态农业发展,让群众都富起来。”
一个生态、环保的绿色之梦,又成了乡亲们勤奋劳作的不懈动力,当梦想变成现实,带给乡亲们的将是实实在在的是收获和喜悦。我相信,随着国家惠农政策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的提升覆盖,乡亲们生态、环保的绿色之梦也一定能够实现。
新闻推荐
为服务我市“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创建,提供通畅、便捷的道路基础支撑,7月4日,交通运输局先期启动九城路...
胶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胶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