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小嫚 扭一支胶州秧歌
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的灯光焰火艺术晚会中,第二篇章《齐风鲁韵》对胶州秧歌有着大篇幅的呈现,演员们展现了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所独具的 “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艺术之魅。参与演出的全是年龄不足14岁的青岛小嫚,她们用质朴天真的表演将胶州大秧歌扭得更为出彩。
胶州秧歌跳上世界舞台
参与灯光焰火艺术晚会的一共有68个女孩子,分别来自城阳区与 “秧歌之乡”胶州市。胶州市茂腔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主任刘宗涛告诉记者:“近年来胶州开展‘秧歌进校园\’活动,胶州市126所中小学开设了秧歌或茂腔基础或选修课,成立了200多支学生秧歌队。参加演出的42名孩子就是从1000余名小学生中精选出来的。 ”
在68个小演员中,有26个来自城阳区第二实验小学。“这次北京的导演直接找到我们学校,是看中了学校的艺术底蕴。 ”该校校长万莉说。该校学生先后10余次登上央视舞台,有一定的参加大型演出的经验。参加峰会演出的这26名孩子经由3轮筛选脱颖而出。据城阳区第二实验小学艺术团教研组长、演出的带队老师王钰透露,第一轮是从学校艺术团舞蹈队的200个孩子中筛选,主要看形象和气质,要求身高在1.4米以下;第二轮是考查动作模仿能力,导演做几个动作,看孩子能否快速模仿出来,身体是否协调;第三轮则是考查舞台表现力,包括孩子的精气神如何、够不够聪明伶俐等。
68个孩子没人叫苦叫累
胶州秧歌是比较成人化的舞蹈,舞蹈动作中的“三道弯”究竟怎么扭,脚部、腰部、手腕要怎么才能配合好,手上的动作是握扇、抓扇还是三指夹扇……对于这些灵活多变的动作,孩子拿捏起来有很大难度。 “孩子使用的扇子都是10寸的,一年级的孩子拿扇子有难度,小手都磨出水泡了,但是她们都一声不吭地坚持着,如果不是老师发现了,都不知道有这种情况。”王钰说,“每次扇面甩出去都要整齐划一,但海上风大,扇面压力大,这就增加了孩子们的表演难度。”每天排练结束后,孩子到家已是凌晨时分,但很多孩子在家接着练习,还让父母拍视频发给老师,请老师远程指导。有些孩子感冒了,但没有一个孩子请病假。
刘宗涛说,张艺谋之所以用小学生而非职业演员,看重的是她们单纯天真的精神面貌,他所追求的并不是专业感,而是用质朴纯粹的演绎,展现人们的一种情绪和态度。“让小学生表现出张导的想法,难度的确不小。孩子们从没叫过苦叫过累。能够在全世界面前展示家乡的非遗文化,这是莫大的光荣,每个孩子都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没有一个人掉队。 ”
秧歌进校园传承在民间
刘宗涛告诉记者,除了当天晚上的灯光焰火艺术表演,6月9日,来自胶州的40名小学生还参加了青岛艺术博物馆前的迎宾表演;曾获第十四届群星奖的胶州秧歌经典剧目《喜洋洋》在山东非遗馆面向与会领导和嘉宾循环播放;同时,专门为胶州秧歌角色扇女录制的胶州大秧歌视频在展览馆播放,以3D全息投影技术向各国与会领导人立体再现了表演场景。
“胶州秧歌能登上上合峰会舞台并非偶然,中国秧歌节已经在胶州举办了五届,胶州秧歌精品节目在全国的比赛中屡获大奖。孩子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如此完美地完成任务,主要得益于胶州市的‘秧歌进校园\’活动的持续开展。 ”刘宗涛介绍,具体的举措包括专门编写了适合学生使用的胶州秧歌教材和音像制品,录制了教学视频,指导成立了200多支学生秧歌队,建立校园传统文化基地60余个。在全市设立村庄(社区)秧歌传承基地65个。群众已成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主力军。 “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扬胶州秧歌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把胶州秧歌做成更亮丽的胶州名片。 ” 记者 周洁
新闻推荐
王珊现在的日色变得快,高铁、飞机、微信都快。机缘巧合,我在动车上认识了宋奶奶。闲聊几句,得知我是胶州人后,倍...
胶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胶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