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红岛“嘎啦”品青岛味道

青岛早报 2018-05-21 04:52 大字

“民以食为天”,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探索有利于自身生存延续的饮食,以自己智慧和技能,创造了丰富食物和文明用餐习惯,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和风味的食品。在代代相传中,使饮食演变成了一种文化。海,是红岛人最迷恋的老味道。靠海吃海,既是上天的恩赐,也是大海的馈赠。红岛人世代喜欢大海,敬畏大海,饮食更是离不开大海。红岛饮食,在做上有特点,在吃上也讲特色。

“美味百出”的蛤蜊宴

蛤蜊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廉价美味食品。胶州湾是大自然赐予的优良海湾,风轻浪少,水质、水流、水量以及黑泥和含有有机物质的海沙养育了小而肥、嫩而鲜的滩涂精灵——蛤蜊,当地人叫“嘎啦”。正宗红岛蛤蜊,生长周期在一年半左右,外形趋于卵圆形,且个头较小,壳面光滑,没有太深的沟纹,皮薄肉厚、鲜嫩味美。吃红岛蛤蜊、喝青岛啤酒,已成为青岛人最具特色的日常饮食习惯。

红岛蛤蜊,生吃口感清甜,肉质弹牙,很有嚼头。熟食更是花样百出,仅从拌、炝、炒、爆、炸、烧、烩、汆汤、制馅等烹制手法上,就能感觉到蛤蜊的魅力所在。当地渔家人凭借着优质食材,打造出了上百个吃法的红岛蛤蜊宴。有开胃凉菜,小葱拌蛤蜊肉、芹菜拌蛤蜊;有麻辣鲜香的猛火热炒,辣炒蛤蜊、地瓜叶炒蛤蜊、油菜炒蛤蜊、油泼娃娃菜蛤蜊;有营养滋补的慢火炖菜,羊排蛤蜊、铁锅蛤蜊鸡、杂鱼炖蛤蜊、冬瓜蛤蜊汤;有果腹的主食,蛤蜊水饺、蛤蜊锅贴、蛤蜊小窝头等,还有最原汁原味的清水煮蛤蜊和最新出品的桑拿蛤蜊。一枚小小蛤蜊,却变幻出花样如此繁多的特色菜品,形成独具特色的蛤蜊盛宴,是红岛人的智慧与创造。难怪食客们称赞到:红岛蛤蜊,出手不凡;蛤蜊登台,好戏连连。

鲜美无比的“末货”

末货,一种很小的虾仔,现在俗称“纳米虾”,身长只有二三毫米,看起来像白色线头,呈半透明状,前端有两个黑点就是眼睛,只有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虾体。

末货肉质柔软、鲜美,其对生长环境十分挑剔,只在淡水河流入海口处的浅水中生长,而且产量不太大。红岛浅海的平缓滩涂和适宜水温,极适合末货生长。上世纪70年代开始,大沽河污染严重,末货几乎绝迹。进入21世纪,随着大沽河生态环境的逐步恢复,久违的末货又被端上了餐桌,但产量依然不大。

春季是捕捞末货的最佳时节。以前捕捞方式很独特:在浅海中插上两根竹竿,立起“口袋网”,竹竿两头便是网口。网眼有讲究,网口处较大,越到“口袋”底部网眼越小,这样海货进到网中,自动层层分拣,到了底层就是末货了。涨潮落潮,口袋随着水流的方向自行调节,虾仔流进网里,自然就跑不了了。渔民收网后,回家用箩漂洗,就是现成的末货。如今的捕捞,“口袋网”也变成网眼极细的“小幢网”,这种特制“小幢网”,是专门用来捕捞末货的。捕捞时,将特制“小幢网”放入海水中,边走边拖动网具。最早“小幢网”是用棉线编织而成,织好后一定要用猪血反复洗揉,目的是防止腐烂和不易沾上杂物。

红岛食用末货的历史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末货因富含高钙和蛋白质,具有极高的保健营养价值而受到人们青睐。虽说现在末货早已登上酒店的大雅之堂,可在百姓眼里,它仍然是一种居家过日子的食材。 党群部整理

新闻推荐

胶北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给残疾人一个温暖的家

餐厅工作人员为托养人员包饺子残疾人是特殊困难群体,他们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怀帮助。一个家庭中若有一名需要长期靠家庭...

胶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胶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