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毫米 上古陶宝黑科技一颗匠心巧复原
文/图半岛全媒体记者高芳谷朝明
陶器是人类生活中延续时间最长的日用器皿和陈列品,而黑陶是驰名中外的中国龙山文化的典型代表,产生于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有4500年的历史,系胶州市三里河文化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特别是于1974年在三里河遗址出土的蛋壳黑陶高柄杯,“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硬如瓷”,堪称史前人类文明最精致之作。
如今,在三里河文化遗址附近,有一位胶州匠人刘锦波,复原蛋壳黑陶杯几乎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追梦
四千年前最精致制作
黑陶最早发现于龙山文化,是龙山文化(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最重要的一个特征。龙山黑陶分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以细泥薄壁黑陶的制作水平最高,器型主要有碗、盆、罐、瓮、单耳杯、高柄杯、鼎等。其特点“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生如磐”,最薄的地方只有0.1毫米,被世界各国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胶州三里河遗址出土的蛋壳黑陶高柄杯,分为三部分,上面是一个敞口深腹的小杯;中间是透雕中空的柄腹,如倒置的花蕊;下面是覆盆状底座,由一根细长管连成统一的整体。器形表面乌黑发亮,壁厚最薄只有0.1毫米,薄如蛋壳,据考证是原始部族祭祀殉葬用的礼器,主要是作为贡酒的器皿。
蛋壳黑陶在历史长河中可谓昙花一现,到龙山文化晚期,蛋壳陶杯的器壁逐渐增厚,制作日益粗糙,造型也不及早、中期轻盈灵巧,制作整体水平下降,到龙山文化之后的岳石文化时期,蛋壳黑陶杯便突然消失了。后来人们经过种种的猜测与试制,都未成功,于是产生了蛋壳黑陶的制作之谜。
蛋壳黑陶杯虽然薄,但是质地极为细腻坚硬,无论是从蛋壳黑陶的制作工艺,还是这种造型所具备的高难度成型技术,别说当时的制作工艺,就是在工业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想要仿制一件这样的工艺品,都是一件难事。资料显示,蛋壳黑陶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中国古代制陶技艺的顶峰。
1989年就开始从事黑陶工艺品制作的刘锦波,天生有着不服输的劲儿。2000年开始,他决定向黑陶工艺里最难攻克的蛋壳陶发起进攻。
今年已经50岁的刘锦波从小就是个安静的人,“别人家的小孩在外面玩,我就喜欢在家做手工。”刘锦波父母早亡,5岁时就成了孤儿,因为没有人给他买过玩具,他看到别的孩子的玩具,回家就自己做。“6岁时曾经做过一个用橡皮筋拉动轮子转动的小玩具,小轮子等木工都是自己做的。”从小爱动手的习惯,让刘锦波具备了做一个匠人的基本品质——有恒心。
磨砺
6年1000多件失败品
如何把蛋壳陶这门失传已久的技术和制作工艺重新恢复,过程的艰辛常人难以想象。
“蛋壳陶最难的是修坯”,刘锦波说,先把陶泥放在转盘上拉坯,拉成一厘米厚的器皿造型,然后再用工具一点点修坯,每修一个坯要花费至少5个小时,经100多刀修成最薄处0.1毫米厚,再将器皿放在外面阴干,最后入窑烧制。最初,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资料和依据,只能依靠无数次的尝试,从选料到造型,从雕刻到烧制,刘锦波不知经历了多少次的失败,也不知有过多少的不眠之夜,从一次次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
“入窑的器物需要烧制一天一夜,温度控制在900摄氏度左右,出窑后就浑然天成,不再做任何处理。烧制黑陶的另一秘诀,是在器物烧成的最后一个阶段,从窑顶徐徐加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有意让烟熏黑,而形成黑色陶器。”刘锦波对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把关,精耕细作,陶泥都是选自黄河下游,“泥非常细腻,几乎没有杂质,达到1500多目”。
“曾经有6年没有出过一件成品,做了1000多件都失败了,很多次都想放弃,毕竟全家老小都等着吃饭,我就是靠烧黑陶挣钱,没有成品肯定不行。”刘锦波说,最艰难的一次是,打开窑看见里面40多件蛋壳杯没有一件成品。“开窑时一般都是一个人在外面,另一个人在窑里,窑里面的人将陶器一件一件递给外面的人。可那一次窑里烧制的40多件蛋壳陶都破碎了,一件成品都没有,站在窑里的人直接就一件件扔出来了。”看着破碎的蛋壳陶,刘锦波的心也碎了,把自己关在屋里好几天,不想再做了。
可能是从小比较要强的性格使然,“越有难度的事情,我就越想攻破它。”刘锦波想,古人都能做出来,自己为什么做不出来。终于,在2007年底他成功复制出蛋壳黑陶高柄杯,无论从雕刻、烧制、工艺水平都达到了出土蛋壳黑陶的标准,陶杯重量不足40克,第一批烧制成功的10件作品全部赠送给了2008年青岛奥帆赛冠军。
梦圆
穿越时空让“国宝”再现
刘锦波说,目前纯手工复原蛋壳黑陶杯的匠人在全国也寥寥无几。有人为了批量化生产,还制作了蛋壳陶杯的模具,“用模具生产的蛋壳陶杯一个是没有那么薄,一般是0.2毫米以上,再一个是光泽度也不够,没有手工雕刻呈现出来的旋纹等”。
2016年在山东文博会上,很多博物馆界的专家在现场关注了刘锦波参展的蛋壳黑陶杯,评价道:“几乎可以以假乱真了。”“复制到这个程度的还是第一次见……”其实,此前刘锦波获得的荣誉还有很多,2003年,他的黑陶作品《龙腾盛世》被山东省博物馆收藏;2009年,他的蛋壳黑陶杯被中国台湾孔子儒家协会收藏;2015年,他与可口可乐公司签订长期黑陶纪念品制作协议。
目前,刘锦波制作的蛋壳陶作品被很多博物馆所收藏。国内收藏界和古玩界众多知名人士也收藏了他复原的蛋壳黑陶。众多业内专家对他复原作品的认可,也让刘锦波倍感欣慰和自豪,“目前我复原的蛋壳黑陶,在市场上收藏价是1万多元”。
虽然制作出了理想的蛋壳陶,但让刘锦波很头疼的是成品率极低,完全烧制成型的作品不到10%。“古代的工艺水平和制作工艺有很大的局限性,蛋壳黑陶的工艺失传也是中华文明中缺失的宝贵财富。如何使成品率有所提高,如何让这一失传的工艺流传下去并发扬光大,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刘锦波说。
2017年,刘锦波在胶州少海孔子六艺园内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主要是向四面八方来的游客推广蛋壳黑陶文化,我还经常开设一些儿童陶艺体验课,教孩子们做陶艺造型等。宣传普及陶艺文化还要从孩子抓起,希望他们从小能了解胶州三里河龙山文化,了解陶艺文化,并能将自古流传下来的这门陶艺手艺继续传承下去。”刘锦波说出了自己的愿望。
对于做蛋壳黑陶的心得体会,刘锦波总结说:不是技术有多高,而是恒心、技术和心情要结合得好,就像开车时油门和离合的相互配合,做成一件作品是需要缘分的,可遇不可求。刘锦波说,做每一件蛋壳陶都是一次对话,和自己对话,和作品对话,和四千年前的艺人们对话,“用心去体会过程,每一刀都会有感触”。
新闻推荐
用五德之心做人 用五德之德树品牌 胶州新时代“农民医生”陈维军的创业之路
胶州市李哥庄镇小窑村,有这样一位新时代的“农民医生”,他把原本生长在深山老林里的灵芝种进了自家的大棚里,培育了精美的灵芝盆景,还独创了灵芝疗法,造福乡里。他就是陈维军大夫。经过多年的种...
胶州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