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捞鲜”万余斤 全副武装穿两条毛裤

半岛都市报 2018-02-08 11:11 大字

中午12时

8小时里四人没吃一口饭

还没有等赵丕高跳上船,码头上的一个升降机已经将挂了4个铁钩的铁链子落到了船舱里。

车启军和青福将铁钩钩到了装满海蛎子的大网兜上。此时,岸上的升降机拽着4网兜海蛎子上升。短短2分钟的时间,4网兜海蛎子被倒进了车厢内。

“一个网兜内的海蛎子有近200斤。”程参远告诉记者,“四网兜在700斤以上。”

船舱内被钩起的海蛎子,源源不断地落入岸上的车厢内。

此时,整个渔港码头上已经喧嚣起来,汽车的马达声、升降机的起吊声,人群的呼喊声,还有摩托车的喇叭声。见渔船靠岸,成群的海鸥也纷纷前来凑热闹。岸边渔船上的海蛎子还没有卸完,远处海面上三三两两的渔船正在驶来。

保安告诉记者,这个季节的红岛渔港,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每天都会有十几甚至几十艘满载的渔船靠岸。

程参远所驾渔船的旁边,赵丕高正站在码头上,手拿记账本盯着电子秤。

“3包536斤。”卸货人站在车厢内对着赵丕高大喊。

在港口的西侧,一艘更大的渔船正在将海蛎子装进一辆来自连云港的大型货车上。

半小时之后,程参远船舱内接近一半的海蛎子被卸到了车厢内。到中午12时,8小时里,四位渔民没吃一口饭。

下午5时

两次分拣之后再冲洗

满载海蛎子的小卡车出了渔港码头向分拣区飞奔。

此时,满载海蛎子赶回渔港的渔船越来越多,有些卸完海蛎子的渔船离开了渔港,还有一些渔船则在远处等待靠岸。

货车司机赵现提也是西大洋社区的渔民,他在胶州湾海域养了20多年的海蛎子,从渔港码头到海蛎子分拣区,赵现提已经驾车在这段公路上奔跑了多年。

“别看一大网兜一大网兜的海蛎子被运走,”程参远说,“实际上这些运走的海蛎子有近80%的是废品被拣出来,5斤海蛎子只有1斤才能吃。”

“这八成的废品多数是贝壳。”程参远解释,“除了贝壳外,还有一部分死蛎子。”

当赵现提将第一车海蛎子运到分拣区时,10多名头裹围巾、手戴橡胶手套的妇女,很快来到了分拣区,开始对海蛎子进行分拣。

下午5时,记者在分拣区发现,妇女每人手里都拿着一把小斧头对海蛎子进行敲打。“把这些贝壳分开,再把废蛎子扔掉。”一名妇女说,分拣海蛎子不是一个复杂的活,但必须得用心分拣,因为绝大多数的海蛎子都是废品。海蛎子被细分完毕之后,则被集中放到冲洗区。海蛎子在冲洗前还要在冲洗区再被分拣一遍。分拣两遍之后的海蛎子就可以进行清水冲洗了。

“一方面是将海蛎子外表的泥沙冲洗掉,另一方面是在冲洗之后,可将海蛎子进行分类。”这名妇女说,冲洗之后的海蛎子更能分辨出大小,大个的海蛎子能卖出更高的价格。在分拣区绝大多数的海蛎子被简单冲洗后,装进袋子被商贩买走。这些商贩买走了海蛎子,之后再对大小不一的海蛎子进行分拣,对大个的海蛎子进一步清洗,最终走上市民的餐桌。

外省商贩也来收购

岸上,进进出出的是小货车和行人;岸下,进进出出的是渔船。

在另一艘刚靠岸的渔船上,一名渔民将一大网兜海螺提出了船舱。

海螺刚被提上岸,就被岸上的人流围住了。

“卖不卖,多少钱一斤?”看着刚出海的硕大的海螺,人流里有人询问。

“你若是要的话,30元一斤。”渔民说。

“30元有些贵了,25元吧。”

“你若是都要了就25元一斤。”渔民说。

“要了。”

渔民从兜里随手拿出一个电子秤称了,12斤。

问价的行人交了钱提着海螺,驾车走了。

有渔民告诉记者,在养殖区域捞海蛎子的过程中,一些海螺会随着海蛎子被捞上来,海螺的价格比海蛎子要贵得多,他们一般会将海螺分拣之后单独出售,如果捞上来的海螺较小,他们则将这些小海螺扔进海内继续生长。

相比海螺,海蛎子出水后寿命更长,盛产于红岛的海蛎子除了供应青岛餐桌外,也有山东滨州、日照和江苏连云港等地的商贩前来收购这里的海蛎子。

今年52岁的程参远有着7年的海蛎子养殖经验。程参远说,冬天的海蛎子是最肥的季节,而当下又是年关,为了抓住这个销售旺季,自入冬以来他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养殖区域捞海蛎子。

“所有的海鲜,海蛎子是离开海水之后寿命和保鲜时间最长的。”程参远说,“出水一个月都死不了。”

新闻推荐

告别“脏乱差”海曲新村垃圾收集站迎来“升级版”

升级改造后的海曲新村垃圾收集站。本报2月5日讯(记者隋忠伟)2月1日上午9时,随着一阵鞭炮声,“升级版”海曲新村垃圾收集站正式启用,开始接纳周边区域生活垃圾。海曲新村垃圾收集站位于高家村...

胶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胶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