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清理退还海域25平方公里

青岛早报 2017-08-24 07:43 大字

2016年,青岛市近岸海域海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良好,98.5%的海域符合第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胶州湾保护取得阶段性工作成果,实现水质提升、海域面积提升和景观品质提升。昨日,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并审议了《关于海洋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提出要以最严密的巡查、最严格的措施、最严厉的执法,严厉打击非法围填海、破坏海洋资源环境等行为,营造海洋环境良好发展秩序。

●保护举措

完成全国首部市级海岛保护规划

目前,青岛市海洋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在政策规划引领方面着力推进多规合一,修编《青岛市海洋功能区划》,编制完成《青岛市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规划(2015-2020年)》《青岛市海域海岸带保护利用规划》,研究出台《青岛市海岛保护规划》,成为全国第一部市级海岛保护规划。

相关部门严格落实海洋生态红线制度,严守胶州湾保护控制线,严禁胶州湾围填海,实施最严格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管控。其中,构建“2+X”海上浒苔打捞模式,浒苔应急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显著提升。目前,全市组织实施了“蓝色海湾”“南红北柳”“生态岛礁”等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完成城阳白沙河、红岛东、小港湾等岸线整治修复项目,正在组织开展红岛南、黄岛红石崖等岸线整治修复项目。对上世纪50年代以来形成的胶州湾海域养殖网箱、筏架等养殖设施进行全面清理,共清理网箱983个,拆除养殖筏架5262亩,拆解渔船196艘,组织实施退池还海,清理、退还海域面积约25平方公里。通过严厉打击盗采海砂、非法偷捕等破坏海洋生态和渔业资源违法行为,严格海洋工程建设项目事中、事后监管,提升监管执法效能。

●面临问题

陆源排污是近岸海域污染主因

今年7月,市人大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赴黄岛实地察看了唐岛湾和灵岛湾海域及岸线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情况。随后,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赴城阳区实地察看了胶州湾海域及白沙河入海口的整治情况。根据 《关于海洋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情况的报告》显示:全市海洋环境制度机制不断完善,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海洋环境执法和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据监测数据显示,全市98.5%的近岸海域海水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二类标准,胶州湾内优良水质面积占总面积71.7%,比2010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

目前,青岛市海洋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陆源排污是近岸海域污染主要原因,涉及面广、治理难度大,需进一步完善海、陆环境保护统筹衔接机制,从源头上遏制污染。二是海洋保护区建设存在重审批轻管理,不同程度存在机构、人员、管理不到位情况,有待进一步规范。三是海洋环境监管力度需进一步加大,存在执法权限分散,多头执法、交叉执法等问题,监管还没有做到全方位。

●下步打算

全面推行湾长制管理

据悉,岛城将全面推行湾长制,加快构建市、区(市)、镇(街)湾长责任体系,确定全市海湾各级湾长,建立分工明确、层次明晰、统筹协作的管理运行机制,做好湾长制与河长制对接,形成海湾保护管理的完整责任链条。探索建立具体、量化、可考的全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制度,对陆源排污、生态修复等进行量化考核。强化陆海污染联防联控,推进海洋环境实时在线监测能力建设。加强海洋保护区监管和规范化建设,开展规划编制、环境监测、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加快实施岸线整治等蓝色海湾整治工程,加快推进大公岛、灵山岛等海岛整治修复项目。

在提升综合执法效能方面,全市将建立健全海洋渔业、环保、公安、交通、海事等部门联合执法和行政执法、刑事司法有效衔接机制,构建网格化、精细化的执法监管体系,以最严密的巡查、最严格的措施、最严厉的执法,严厉打击非法围填海、破坏海洋资源环境等行为,营造良好发展秩序。探索建立健全胶州湾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成立胶州湾综合执法局。

新闻推荐

有朋远方来 岂能无好酒

当下时节,虽已立秋,天气依然炎热。周末朋友来访,在家招待,做饭太热,气氛也不够“嗨”,那么带客人去哪里?当然是金沙滩啤酒城。今年金沙滩啤酒城精彩开启后,吸引众多岛城市民偕亲朋好友一起前来,欣赏节目、...

胶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胶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