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闫家山小学生活琐忆(四)

半岛都市报 2017-07-26 11:12 大字

黄树祥

搬家后的第三天早晨,早迁来的儿时玩伴张玉华就来喊我去上学,并告诉要自带1个方凳和小板凳。于是,我们都斜背着尚不重的小书包相伴走向学校,右肩扛着的方凳为课桌,左手提着的板凳是座位。路上,得知部分新校舍还在收拾中,我们要到村里的大庙去上课。又步行十来分钟,走进了闫家山村中间的祠堂或称家庙的正殿(村中共有3座祠堂,村西与村东还各有1座),里面的30来个学童正在安静地听一位敬爱的女老师——郎照生先生讲课。报告了姓名,郎老师便让我在殿门旁坐下听课——这里依然只上半天课。听说这座家庙如今已成为周口路社区的办公室。

这座家庙坐北朝南,青砖黑瓦,内墙用石灰水刷过,西墙上挂着一块木黑板。那时学生虽还不多,但还是显得有些拥挤。庙里没有电灯,冬天也没有火炉。南向两扇厚厚木门旁的左右墙上各有一个木棂子窗,有些潮湿的土地面散发出阵阵霉味儿。这里秋季上课尚可开着门透光,可冬季就麻烦了——开着门冷,关着门光线太暗,下雨阴天更看不见黑板上老师写的字。

家庙大门对面,一家民居老屋的青砖房北墙上,时写有“勤下坡少赶集不下海”九个大字。每字约一米大小,是呈略竖长的方形老宋体,白字红边衬在青灰色的墙上格外醒目。进出庙门都能看见的这九字标语,所说的“海”,在临胶州湾仅百余米的沙岭庄居住时去过几次,也多次见过海边胶济线上来往的火车,知道海里有蛤蜊、海蛎子和鱼虾等,还听说海底住着龙王,大海能慷慨赠与但也会狂怒作浪;要勤下的“坡”,大概应是指生长粮食、蔬菜等供人饱腹作物的土地;但那时候却还不清楚“集”是啥意思,为此特地请教过郎老师,才懵懂知道“集”就是老百姓买卖生产生活等物品的地方。“集”要“赶”,则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说法。猜想书写勤下坡少赶集不下海的本意,大概是欲规劝村民专心致志地把精力用于务农上,因为赶集得花钱消耗工夫,下海更是既要出力又需要时间。集与海去的次数多,下坡的工夫自然就少,而庄稼收成不好却是要挨饿的——这条带有劝诫意味的标语,似乎反映着当时背景下朴素勤苦农民的时代心态。

写有这条标语的民居,即是同学闫志德家老屋——热情奔放、聪慧多才又心灵手巧的这位同学,后来曾在青岛市外来务工服务中心负责多年。听他说,墙上的大字是他爷爷的手笔。而距标语墙约一两米处,还建有一座约两米多高的单间小庙,里面供奉着关老爷等神像,给其上香摆供也是由他祖父负责的——“四清”运动前,这座占据村中间主街宽约三分之一墙的关帝庙消失了。

[历史印记]

新闻推荐

洋河镇:实施“镇域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融合工程”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为进一步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做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切实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洋河镇自去年以来,积极探索实施“镇域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融合工程”,整合卫生和计生资源,加...

胶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胶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