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甘报前行

甘肃日报 2019-04-26 05:48 大字

□李顺民

最早接触《甘肃日报》是在我参加工作之初的1996年。那一年,我二十岁,从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一所山村小学教书。学校除了有一台电视机之外,还有一份甘报。课业之外,中老年教师聚在一起看电视。而我则阅读那份甘报。每一期报纸,我总习惯从副刊读起。细细品味副刊上的美文,那些精妙的词语,那些饱含人生哲理的句段,全被我摘抄到笔记本上。无报可读的时候,我就翻阅我的读报笔记,体会遣词造句的精到之处。前些日子,在老家的书箱里翻出了二十年前的读报笔记,展现给儿子,引导他们培养阅读习惯。

阅读——思考——进而心生写作的念头。渐渐地,我仿照副刊美文的风格学写散文。每当夜深人静之时,颇显稚幼的文字从心底闪现出来,我把它们誊写在稿纸上,交给邮递员。之后的日子,我的心里播下一枚渴望的种子。每天下午,我总会站在校园里,翘望那条通往校园的山路,渴望邮递员的身影出现在山路上。我从邮递员的邮包里急切地翻出甘报,先浏览一番副刊版面。当发现没有我的文字露面,就静下心来,认真阅读那一篇篇文章,从语言风格、结构、思想性方面与自己写的那些篇章对比,虚心学习,寻找差距。

日子过去了一月又一月,我的那些文字终究未能露面于甘报的副刊。我并没有因之气馁,仍然坚持读报,灵感突现时继续写作。

2003年9月,新的学年开始,我正在教室里给学生们上课,学校背靠的山路上,小卖部的主人向校园里大声喊话,说我被借调到县委宣传部,让我赶紧去报到。

到了县委宣传部,意味着我业余的文学写作转变为专职的新闻写作。初到的那个夜晚,我内心十分惶恐:一个小学教师,之前从未接触过新闻写作,万一不能胜任本职工作被辞退回去怎么办?那个夜晚,我辗转难眠!

但我并没有退却。第二天早晨一上班,我就从办公室抱来一摞甘报,阅读每一篇新闻稿件,感受新闻的语言风格,琢磨新闻的标题制作,钻研新闻的结构布局。每有甘报社记者来县里采访,我在做好联络衔接工作之外,每次总不忘带上采访本,追随着他们学习新闻采访。

这些年,我体会到新闻工作者要以稿件说话。刚到县委宣传部工作,我给自己定下目标:每天至少采写一篇新闻稿件,从中挑选部分稿件推荐给甘报。《自来水解放庄浪万名“水倌”》是我在甘报发表的首篇新闻作品。自此,我采写的新闻稿件在甘报各个版面纷纷见报。我也因此得到了单位认可,很快办理了正式调动手续,那颗悬着的心终于踏实下来。

但我并没有懈怠,我明白这才是刚刚开始。那时,甘报开设的“乡村”“社会”“民生”三个版面,选稿面向县(区),让县里的通讯员有了用武之地。我根据每个版面的定位和风格,把采写的新闻稿件分别投给每个版面。那些年,我的新闻稿件在甘报以“井喷”之势频频见报。有时候,一期报纸上选发我的两篇稿件。

后来,报社编辑老师打电话向我约稿。我认为,约稿是编辑老师对我的信任,绝不能怠慢。有一个周末,我在老家休息,手机铃声响起,我家庭院手机信号微弱,我顺手拿了一支笔,在大伯家门口接通电话,是甘报“社会”版的责任编辑郭自强老师打来的,他约我采写一篇关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普惠农民的稿件,我一手接听电话,一手把他提出的写稿要求记录在大伯家门口的对联上。接完电话,我立刻骑着摩托车返回单位采写稿件。十六年来,我对甘报的约稿从未失约。

甘报不仅给了我一个偌大的平台,还像慈爱的园丁一般扶持我成长。2009年5月,甘报社举办了全省通讯员培训班,我在培训班上作了题为《新闻采写要找到“闪光点”》的发言,我还被评为甘报优秀通讯员。

十六个春夏与秋冬,我一直把新闻宣传作为自己的主业,未曾懈怠,因而也无暇顾及文学创作。然而,我的内心深处一直隐藏着一个不了情结:渴望我的文学作品有朝一日能登上“百花”。每到周末,我重拾文学写作,坐在电脑前,敲击键盘,一个个文字跳上屏幕,我与心灵对话,似乎进入另一种境界,乐在其中。

去年10月18日,我的散文《从慢闻到快闻》在甘报的“百花”版面刊登。从青年时代开始投稿,时至中年,相隔二十二载,我终于在甘报发表了第一篇文学作品。这一天我期待已久,这一天,我感到自己又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因为爱好,而结缘于《甘肃日报》,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里,追逐《甘肃日报》前行,追逐《甘肃日报》进步,感恩遇见《甘肃日报》和那些可亲可敬的甘报人!

新闻推荐

《沙井驿村史》序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金城县在今西固区黄河南岸,这段黄河史称金城河,河边有几个渡口,金城津就是其中之一。金城津的北岸即在今沙...

庄浪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庄浪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