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井驿村史》序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金城县在今西固区黄河南岸,这段黄河史称金城河,河边有几个渡口,金城津就是其中之一。金城津的北岸即在今沙井驿一带,渡河后,朝西北溯庄浪河而上,可进入河西走廊,进而进入西域,此为丝绸之路及元明清甘新驿道的一段;朝西溯湟水西南行,可到青海、西藏,此为唐蕃古道及元明清甘青驿道的一段。由于这种区位优势,沙井驿一带就有传说中的候马亭遗址、明代庄浪卫屯军之所——沙井堡、清代的沙井驿。历代军旅、官员、文人及商贾,南来北往,经过沙井驿,依稀听得驼铃叮咚,战马嘶鸣,似乎看见车辙人迹。然而由于战乱所致,有关沙井驿的史料甚为少见,更因改革开放前社员为温饱而整日辛劳,无暇写史编志,以致沙井驿村史阙如,令人遗憾。
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写史编志工作向街道乡村纵深发展,沙井驿村人乘此东风,编成《沙井驿村史》,即将面世,解决了这个遗憾,值得庆幸。这是在市、区地方志办公室的指导下,在《沙井驿村史》编委会的支持与运作下,孙华嵘等编纂人员辛勤查阅史料,开展田野调查,搜集到大量的一手资料,予以谨严考证,经过精心撰写,配以多幅照片,编纂而成的村史。
阅读这本图文并茂,装帧精美的村史,可以从历史文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方面全面深入地感知沙井驿村的历史文化。其中可以明晰地看到沙井驿村三次华丽的转身,而且一次比一次壮观。
随着大一统清王朝的形成,沙井驿处于全国中心部位兰州的西北郊,其军事地位不复存在,但是其交通地位却得到提升,其标志是沙井驿驿站,这不仅表现在它的规模上,而且散见于清代民国的一些行记中。先说规模。请看《重修皋兰县志》所载:“沙井驿在县西北四十里。原额及续增马共七十五匹,夫四十七名。岁支草料、站价、工食银二千六百九十七两六钱。”“牛十五只,夫十五名。岁支草料、工食银三百五十五两九钱零。”可知沙井驿是个规模庞大的驿站,而一般的驿站只有马十来匹,岁支草料、站价、工食银一百多两,因此称沙井驿为兰州西路第一驿运名实相符。再说名人行记。乾隆时西宁道杨应琚在《据鞍录》、嘉庆时翰林祁韵士在《万里行程记》、道光时林则徐在《荷戈纪程》中都经过沙井驿,并予以记载,林则徐还在此住宿过。此为沙井驿的第一次转身。
第二次转身是驿站变为建材生产基地。明清以来,兰州的砖瓦厂多在离城池不远的东、西、南部,皆为私营砖瓦窑,手工脱制砖坯,在土窑中在焙烧,产量不大。“一五”期间,兰州建设石油化工城市,城市人口大增,建厂盖楼,亟需包括砖瓦在内的大量建筑材料,为此,国家看准沙井驿一带极为丰富的红黏土资料,遂在沙井驿稍东建成元台子砖瓦厂,后来演变为沙井驿建筑材料工业公司,以它的机械化程度、工艺水平、产品数量、品种及产值而论,它在全国砖瓦企业中稳坐第二把交椅,它为兰州新兴工业的建设做出重大贡献。1978年以后,沙井驿村人靠山吃山,充分利用红黏土资源,创办砖瓦厂,带动运输业、餐饮业,解决了温饱问题。
第三次转身是砖瓦厂变为物流中心。2009年至2012年,建设兰渝铁路编组站,沙井驿村集体土地大面积被国家征用,沙井驿社区党总支及居委会转变思路,积极落实安宁区委、安宁区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鼓励发展集体经济的政策,走出了一条新形势下,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并说服村民,将赔偿款与剩余土地集中起来,利用靠近兰渝铁路编组站的有利地位,创建现代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并创办了金地建材有限责任公司、亿嘉通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不仅村民皆为股东,而且他们的子女还可就近在公司打工,使村民有了安身立命之本,自然而然成为城市居民,愉快完成农村的城市化。沙井驿社区党总支及居委会可谓高瞻远瞩、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农民失地再就业问题。这样毫无私心,一心为村民办大事的基层领导班子,真让人感动。
从这个意义上说,《沙井驿村史》不仅是一本介绍地情的书,也是一本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参考书。是为序。
□邓明
新闻推荐
4月15日,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刘卓禄,县委常委杜宏生带领水洛镇、县残联、自然资源局、卫生健康局等单位负责人,对全县...
庄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庄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