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安定元末大地震遗迹 □ 王 军
安定区属少震区,境内所发生的地震主要为周边地区发生的地震波及到安定。最近在整理《安定区地震资料汇编》时,发现从公元前193年开始,到1949年止的近两千年的时间里,发生在安定境内,或者是波及到安定的地震有78次。史籍上对于地震的记载大多只是寥寥数语,这主要取决于古人对于地震的观测与认知手段的限制。在目前已知的这些地震中,列入中国历史上72次特大地震的就有7次。这些或大或小的地震,对安定造成破坏性影响的首推1352年4月26日(元顺帝至正十二年闰三月丁丑)庄浪、定西、会州地震,其次是1920年的海原地震,两场地震对包括安定辖境在内的震区民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损失巨大,甚至于改变了震区的山川地貌。
1.1352年(至正十二年)闰三月丁丑,陕西地震,庄浪、定西、静宁、会州尤甚,移山湮谷,陷没庐舍,有不见其踪者。会州公廨墙圮,得努五百余张,长丈余,短者九尺,人莫能开挽。(《元史?五行志》卷51页1114)
2.是月(至正十二年三月),陇西地震百余日,城廓颓夷,陵谷迁变,定西、会州、静宁、庄浪尤甚。会州公宇中墙崩,获弩五百余张,长者丈余,短者九尺,人莫能挽。改定西为安定州,会州为会宁州。(《元帝?顺帝本纪》卷42页897)
3.壬辰十二年,陇西地震百余日,城廓颓起,陵谷迁变。(《释氏稽古略续集》卷1)
4.1352年4月26日(元至正十二年闰三月丁丑),陇西地震百余日,定西尤甚,移山湮谷,陷没庐舍,有不见其迹者(《元史》)。因地震元改定西州为安定州。据本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在景家泉乡麻家岘及城关乡中川村北山等滑坡处出土宅基遗址、谷物、尸骸、大小翻檐灰陶器皿、宋代钱币等证实史志之所载。(《定西县志》1990年版页131)
关于那场地震,目前所掌握到史籍和地方志的记载中仅此4条,其他的资料中要么没有记载,要么就是寥寥数字。660多年过去了,我曾经无数次地试图再次去寻找地震遗留下来的蛛丝马迹。但务俗甚多,一直未能如愿。前几天,忙里偷闲,根据9版《定西县志》中“据本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在景家泉乡麻家岘及城关乡中川村北山等滑坡处,出土宅基遗址、谷物、尸骸、大小翻檐灰陶器皿、宋代钱币等证实史志之所载”。到当年地震导致滑坡,改变山川地貌的凤翔镇中川村的康巴沟、口镇胜利村麻家岘、口青烟寺等地实际走访,实地察看了地震所留下的点点遗迹,多多少少了解到了一些资料,形成了一个大致的轮廓。
中川村前文书王正东先生是我很要好的朋友,2006年,兰州地震专家到中川村考察元末大地震时就是他带的路,也有幸从专家那里听来了许多专业知识。
中川村位于定临公路(S311)7公里处,村址所在地的东北面有一条涧沟叫作康巴沟,我不明白为什么一个黄土塬上的小山沟有这么藏味十足的名字,难道也与吐蕃有关?但据我所知,吐蕃占据安定境地时,康巴沟还没有形成。这个沟总体上呈南北走向,西面的山梁叫北山(相对于中川村来说是北面),东边的山梁高高耸立,叫纱帽嘴。据老人讲,历史上纱帽嘴是定西城周边最高的山,是很早很早以前的一场大地震让山低了许多。仔细观察,那山还真的酷似一顶旧时的纱帽:高高的山嘴是帽顶,两道山梁向两边蜿蜒而去,似乎是纱帽的帽翅,嘴前半山腰一处平台,向前延伸,活脱脱就是一顶官帽。纱帽嘴也因此成了风水宝地,半山腰坟冢无数。早已干涸的康巴沟就像是在黄土山塬上划开的一道渠,一旦遇强降雨,山洪裹携着黄土,直泄而下,土质含碱量大,即使有水,也奇苦,因此是有名的苦水沟。
北山和纱帽嘴上都有明显的滑坡痕迹,据当地老人传下来的说法原来两山是连在一起的,山上只有三户人家,很久以前由于一次大地震造成山体滑坡,并把山也错开了,形成了现在的样子,史籍上记载的“陵谷迁变”,“移山湮谷,陷没庐舍,有不见其踪者”证明了这种流传下来的说法的真实性。错开的沟历经风雨侵蚀,成了今天的康巴沟。
据上了年纪的人讲,上世纪40年代农家在取粪土时在崖畔发现麻子、谷物等储藏室,解放后还挖出一具佝偻着身子的干尸,恰似久梦中惊醒,也许是突发的强震没来得及反应,就将其埋于地下,600年后才被人们挖了出来。上世纪70年代先后又发现两具并排仰卧的尸骸,显然也是在未及醒就被埋于地下,旁边有倾覆的门,还有灶灰、土墼子﹑泥皮等。另外还出土了两枚南宋﹑一枚北宋的古币。除此之外,在中川村滑坡地带还出土了许多很旧的陶罐碎片,经兰州市博物馆鉴定为元代的,而元代以后的碎片却未曾发现。这就足以证明这些滑坡是元代后期形成的,而形成如此大面积的滑坡,就是地震造成的。
1975年至1976年,在当时的定西县革委会号召下,由城关公社组织在当地插队的知识青年在康巴沟内修筑了一蓄水坝,水库筑好后起名“青年水库”。当时的青年水库在农业生产中到底什么起到了多大的作用,我认为已经是次要的了。据老人们讲,水库修好后,因为相关的机械设备没有配备,附属渠道也没有继续修筑,因此,也没有灌溉农田。后来,水库毁于一场山洪,如今只有大坝遗址残存,记忆着一段岁月。今天,我们应该继承的就是那种战天斗地的豪情,和火热的建设激情。当年的水库建设者们如今大多已经是爷爷奶奶辈的人了,如果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定会感慨万端吧?
离开了康巴沟,我们驱车口镇胜利村的麻家岘。一进入麻家岘地界,感受到的地貌与别处不同,山坡从最高处到半山腰落差大,到半山腰却相对平缓,似乎是从高处跌落下来的。从半山腰到谷底,地表呈现出波浪式地起伏变化,起伏感极强,明显是滑坡过程中前簇后拥形成的。在麻家岘,我们碰到了一位老者,在自家的场上劳作,我们问起大地震的传说时,他推荐我们去找吴斌和吴卓弟兄俩,说他们一家曾经挖出过一些东西。看到老者精神矍铄的样子,我问起了老者的年龄,老者说他今年86岁了。86岁的农村老人,身体依然健实,仍能劳动的不是很多。找到吴氏兄弟后,他们说父亲吴念祖活了96岁,哥哥吴斌今年81岁,弟弟吴卓79岁,两人还在种庄稼时,我想,麻家岘不只有地震遗址和地震留下的传奇式的故事,还是个出寿星的地方。
吴氏兄弟告诉我们,他们家原来在上庄,他们的爷爷弟兄五个,后来分成了五家,父亲吴念祖兄弟二人,解放前分家后,他们在现在的庄宅地上挖土找打墼子箍窑时,在崖壁上挖出过小孩和大人的骨头,也挖出过两枚宋代的钱币,还有许多陶罐﹑瓷罐及房梁﹑椽子﹑房基﹑石板等。解放后还陆续挖出过不少。吴卓老人还从家中拿出一个在滑坡中挖出的完整的黑色陶罐,是他父亲吴念祖在打庄挖地基时挖出来的。这是一个两头较细,中间鼓起的陶罐,罐高32厘米,罐口直径16厘米,口围50厘米,罐底直径13厘米,底围41厘米,腹围68厘米。这个陶罐十年前经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省博物馆研究馆员王琦鉴定,属元代黑彩釉罐。他说,同时挖出来的还有炕灰和其他陶罐的碎片,其中有一个不是很大的圆形瓦罐,两头小,中间大,里面装着多孔疏松的胶状物,他认为那是很多年前埋于地下的蜂蜜,因为假如装的是清油的话早已渗到土中了。这个罐子他们家一直用着,后来被儿子带到现居地宝鸡市了。1976年,吴斌在庄后面崖面上挖窑时,挖出了一颗碌碡,起初归生产队碾场,包产到户后,分给他的本家兄弟碾场用。老者专程带我们去看了这颗碌碡,这是一个粗砂石质碌碡,掩没在青青草丛之中。碌碡长63厘米,直径52厘米,短而粗,没有现在碌碡中间鼓起、一头大、一头小的形状,两面轴孔方形。他们说刚解放时还看见地面有很大的裂口,断断续续,现在已看不见了。
说起麻家岘及周边的滑坡,他们听父亲说滑坡是一次很早以前的大地震造成的,但不是1920年地震,因为1920年地震时他们的父亲吴念祖老人就住在这里,父亲当时已经是5岁了,而他们的爷爷都在世,爷爷曾经说过1920年的地震,说当时并未发生滑坡。在安定地震史上,自元以来,发生的强震只有1352年会宁、静宁、定西大地震和1920年海原大地震。所以推断这次地震滑坡应形成在元代,显然与1352年地震有关。
在吴家所在庄子的对面,有一条山梁,好像是从大山上滑脱出去的,绵延2公里长,山不高,中间呈凹形,到山头处却又突然隆起,好似神龙翘首。据说在那道山梁下建有一处寺院叫钟山寺。就在山梁从凹处隆起的地方,一处大滑坡形成了高有二三十米的断崖,似乎是在诉说着地震的惨烈程度。
通过实地察看,走访当地老者。当年地震形成或轻或重的滑坡在从口镇龙滩村、张家湾村、胜利村等地明显地呈带状分布:龙滩村老庄坪的岭背后,延伸到朱家渠、张家庄、高盖塄、麻家岘一直到乱沟坪一线,而乱沟坪也是因地震、滑坡形成了零乱的沟壑而得名“乱沟”。
吴卓老人还向我们展示过另外一件他的“收藏”,是一个头皮桶,他说那是彭德怀的部队攻打兰州时留下来的,前些年他们还用来盛水。当然,这个与当年的地震没有关系。
吴氏兄弟告诉我们,在他们庄子下面的沟里,曾经挖出过柏木,他们放羊时就骑在那木头上玩耍。朱家店一刘姓老人在大集体修梯田时也曾挖出过柏木,生产队用这木头做了一辆架子车,包产到户时不知道分给谁家了。全区出现过柏木的地方比较多,现在还有叫柏林的地方,这只说明历史上的安定曾经是松柏苍翠,水草肥美的地方,曾经也是“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资治通鉴》卷216)的繁荣景象。
在我们离开时,老人说他的这些“收藏”希望能收藏到哪个博物馆,只要标明是他们兄弟收藏的就行。这与我在其他地方遇到的一把老铁锨开口要50000万的那些“黄粱”式“富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安定区口镇青烟寺,我们见到一块2001年5月19日新立的《重修青烟寺碑记》:“元至正十二年(一三五二年)地震寺毁。明宣德年间邑师募缘修葺,复现殿宇雄立”。我们在和主持持瑞法师交谈中了解到,碑文所记史料来自旧的地方志。碑中提到宣德年间(1426-1435)重修青烟寺,距1352年地震不到百年。加上青烟寺位于胜利村﹑中川村和地震时定西州治之间,所以青烟寺遭受1352年地震破坏是有可能的。
1352年的那场地震已经随同那个时代远去,地震对当时的定西造成的灾难也已经过去了660余年,定西的山川地貌因地震而改变,自地震之年,始以“安定”作为州名,至明洪武十年(1377年)降为县,安定县名一直沿用到1914年才改为定西县。
新闻推荐
高益群因地处庄浪河流进黄河的入口处,这个村庄就被称作“庄河堡”,也叫作河口。古时,这里是丝绸之路与唐蕃古道交汇的咽喉地...
庄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庄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