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产标准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平凉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
□本报记者胥富春
工业品很容易实现标准化,同一品牌同一产品我们不论在哪儿买到的都是一样的。而初级农产品要实现标准化却很难,因为很多人都知道一句话:“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抛开哲学话题,静宁县红六福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志伟在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那时,他刚开始做果品生意,收购当地的苹果供应给外地客商,而客商来验货时,打开箱子,发现每个箱子,甚至同一箱子的果品大小、果型、颜色各异,让客商很不满意,只能按混装货低价收购。
为此,王志伟在2009年成立了静宁县万里果品专业合作社,为果农从生产管理全过程制定标准,加强果品质量管理。他的合作社刚开始只有7名社员,后来同村果农发现加入合作社,按标准生产的苹果能多卖钱,纷纷跟风加入。
到2016年初,万里合作社社员的苹果面积已大幅增加,仅通过申请已颁发“有机转换认证证书”的有机苹果种植基地已达1万亩。据王志伟介绍,“有机转换认证证书”相当于预备期,期限两年,如果各项指标合格,期满后即颁发正式的“有机认证证书”,如能顺利通过,他的公司、合作社的这1万亩基地将是静宁县首个有机苹果种植基地。
据介绍,食品分为无公害、绿色、有机三个层次,有机食品标准最高,对农残要求很严。要求尽量使用沼渣、沼液、粘虫板、高频杀虫灯、捕食螨等物理、生物防治手段,尽量不使用农药,尤其禁止使用高残留农药。2014年,王志伟申请有机食品认证时,就因为在抽检中发现毒死蜱超标而未能通过。
而平凉市惟一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05年最早将静宁苹果出口到国外的静宁常津果品有限公司,在该县的核心产区已建成出口果园基地、中国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基地、全球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LOBALGAP)基地、绿色认证基地等各类认证的果品基地3.2万亩。建立和完善了苹果质量和标准检测体系,引入统一的农资配送、统一的技术服务、统一的生产操作规程,实现了苹果种植的品质控制。同时引入产品溯源追溯系统,给每一颗苹果办理特有的“身份证”,建立透明的“身份档案”,从果园到消费者餐桌,实现消费者对产品生产过程的认知,让顾客吃的安全放心。
农业生产各环节的标准化管理,在刚开始推行时,许多生产者还只是被动接受,而现在已经变成了他们的主动自觉行动。庄浪鑫盛源牛业有限责任公司饲养着300多头奶牛,据公司董事长万金柱介绍,奶牛所食用的苜蓿从800公里之外采购,每吨干草到货价要2000元。周边地区有人种植了苜蓿每吨仅800元,推荐他使用,公司试用后,对比检测时发现所产牛奶外观性状、产量虽然变化不明显,但蛋白质含量明显下降,所以只好仍用原来高价的。
平凉高科农林公司属于平凉市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后起之秀,是从零开始发展果产业的,目前在崆峒区已建成矮化苹果示范园3500亩,矮化自根砧和矮化中间砧繁育基地1700亩。该公司从最早建园开始,就瞄准世界一流水平,围绕良种育苗、果树种植和技术服务,采用立架设施、水肥一体化、病虫害防治、机械化作业等现代管理技术,引进以色列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运用行间生草、腐熟有机肥的方法构建果园生态圈,配备了多个机械设施,制订了相关企业标准,对生产基地实施量化管理,以工业化模式发展现代农业。
如今,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已在全市农业生产企业、种植养殖大户中形成共识,全市紧紧围绕“平凉红牛”和“平凉金果”两大产业,初步创出了具有平凉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建成了一批在全省、全国较有影响的产业基地。至2016年底,全市累计创建部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7个、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45个、市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33个。创建各类苹果示范园124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64个,建成果树万亩乡镇58个,占乡镇总数的52%,全市苹果面积占到耕地面积的42.2%,农民人均果树经济林面积1.5亩。
新闻推荐
本报庄浪讯(记者闫掌哲赵奥利)近日,市委书记郑亚军怀着对梯田建设英模的牵挂和惦念,先后深入庄浪县朱店镇杨湾村、卧龙镇苏山村,亲切看望慰问了梯田建设模范人物及家属,给他们送去了党和...
庄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庄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