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从绝望处扬帆起航

平凉日报 2016-11-14 00:00 大字

□本报记者张成龙

如今,我国白酒行业的结构正在深度调整,许多白酒企业都出现销售下滑,面临“卖难”的严峻考验。然而,甘肃省紫荆酒业生产的将军宴酒却一直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成为在平凉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这一成绩的取得,与紫荆酒业老板李永峰十年前遭受的挫折关系很大。

2002年7月,李永峰刚开始筹建甘肃紫荆酒业有限公司的时候,没有专业人士指导,全凭过去给酒厂做销售时学到的点滴知识,自己琢磨,自己谋划。那年8月,去山东青州的火车上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李永峰忍着10多个小时的饥渴,夹在拥挤的人群中去订购灌装设备;9月,刚做完胆囊摘除手术20天,他又到江苏无锡找印刷公司设计生产包装……东奔西跑,不分昼夜,辗转劳顿半年多,就这样,李永峰硬是把酒厂办了起来,其中艰辛,另他至今难忘。

产品终于上市了,最初名字叫“紫荆春”,但由于得不到消费者认可,在本土市场上经营惨淡。本地不行,李永峰又试着去白银等周边市县搞宣传、做市场,但大都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即便赊销出去的酒,也多是被骗的、赖账的、找不见人的,10多万销售款因为收不回来而打了水漂。逐渐地,企业的流动资金都发生了困难。没有钱,李永峰只好找朋友借、到信用社贷,拆东墙补西墙,勉强维持企业运转。2004年,李永峰费尽口舌动员本土三个经销商买断了三款产品,运作一年多,但还是毫无起色。

从2002年到2004年,三年中李永峰的公司经营毫无起色,他个人也受尽煎熬。银行的贷款要还,向朋友借的钱要还,员工的工资不能再拖……每天,李永峰都要面对这些心烦意乱的事,他的人生仿佛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公司里冷冷清清,自己内心凄凄惨惨。

但生活往往就是这样,许多时候,恰恰是到了看似无路可走的绝境,我们对问题根源才会有深入了解。“为什么把企业经营成这个样子?”在迷茫和彷徨中,李永峰开始静下心来认真反思。痛定思痛,他开始意识到,所有一切,都是他自己错了。这三年,他的公司没有形成科学的经营理念,缺少专业的技术人员和一支忠诚敬业、能征善战的团队,产品质量都无法保证,他又怎么能不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遭遇失败呢?

在矛盾和痛苦的煎熬中,李永峰逐渐理清了思路,他像战败的拳击手一样,一边擦拭着流血的伤口,一边鼓励自己坚定信心。这一次,李永峰决心走自己的路,做品质一流的产品,把“质量是衣食父母,诚信为商道之本”作为经营理念和企业发展的大方针。

只要找对了路,就不怕路有多远。2005年3月,李永峰的公司迁址改建,他费尽周折,结识了剑南春酒厂的技术总监陈先生,并聘请他担任公司的技术顾问。

有了专业的技术指导,2005年下半年,紫荆酒业有限公司完成了生产工艺的建设改造,正式投粮生产,生产出的原酒芳香浓郁、清冽爽净、余香悠长。与此同时,李永峰还顺利从平凉农发行申请到了100万元贷款,有效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

2006年9月,将军宴酒正式上市。这个倾注了李永峰四年心血孕育出的品牌,一进市场便在崆峒区和庄浪县一炮打响,开始走红。同年年底,产品脱销。此后十年,李永峰逐步将产品销售扩展到了全市7县区,并先后辐射到兰州及新疆、河南、陕西、宁夏的部分市县,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

回首往昔,风雨十五年,有汗水,也有泪水。李永峰感叹,自己始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他不觉得自己有多成功,在他看来,做企业是道德与智慧的“修行”,每一天、每一个决策,都考验着企业家的道德与良心,社会与市场时时刻刻都在检验着企业家的智慧与眼光,他将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永无止境地在社会大环境和市场竞争中继续“修行”。

新闻推荐

走通化看变化

□本报记者李晓明初秋时节,关山脚下。苏庄公路北部面山满眼葱绿,路畔两边特色产业基地集中连片,养殖小区大棚随处可见,正在建设的民俗特色示范村、生态文明新村与干净整洁的乡容村...

庄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庄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