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守望这个春季——探索平凉市留守儿童发展现状

平凉日报 2016-04-02 07:22 大字

□本报记者赵育娴实习生杨曼艺/文杨昕/图

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新学期意味着新课本和新书包,但对平凉市一些留守儿童而言,开学意味着又要和父母分开了。随着许多回家过年的打工者迅速返城,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的伤心一幕又在不断上演。

前不久,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这是国家第一次从中央政府层面发布全面的针对留守儿童的保护意见。

平凉市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状况怎么样?社会如何向他们伸出关爱之手?记者日前走近留守的孩子们,对此进行了现状调查。

随着猴年春节的来临,李玉梅和丈夫刘毅已经在外过了3个春节。今年春节,夫妻俩已达成共识:过年不回家。

不过,在通过视频见到两个孩子后,夫妻俩的争执开始了。李玉梅决定义无反顾地回家过年,刘毅则希望能攒够钱让喜欢音乐的女儿几年后能买个钢琴。

“我是姐姐,不能和弟弟说。跟爷爷奶奶说,他们也没办法,就忍着不想你们了。”视频中,女儿诉说着对妈妈的想念。

一句“忍着”,让李玉梅大哭起来,直接甩出两个字“回家”。

对于外出务工的父母而言,这种团聚往往要以一家人经济收入陷入困境为代价。因此,他们不得不“理智”选择。

刘毅的家在庄浪县大庄乡,劳务输出是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生活中总要做些取舍,不能陪伴、照顾孩子的确很亏欠,可要想改换门庭,得先有经济基础。毕竟现在干啥都需要钱。”刘毅说,“结婚盖房子欠下很多债,后来孩子要上学,我们想让孩子念城里的学校……光靠种地哪行?”

两年前,在郭静的意识中,留守儿童这个概念只是常见诸于报端的一个新闻热点词汇。如今,自己和丈夫都在平凉上班,而三岁半的孩子却留在老家庆城,“留守”对于她来说更多的是牵挂和思念。

郭静的工作需要轮流值班,春节也没能回家。最近一次见到孩子是在3个月前。她说,一边是留守在老家的孩子,一边是自己的工作,这是一个两难的抉择。

如今,留守儿童的父母,已经逐步从“70后”向“80后”过渡。

去年6月18日发布的《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指出,全国6100万留守儿童中约15.1%、近1000万孩子一年到头见不到父母。有4.3%的留守儿童甚至一年连父母电话也接不到一次。

在平凉市,截至2015年9月底,全市共有留守儿童25413名,农民工随迁子女14098名,分别占全市学生总数的5.7%、5.6%。

还有3个月,留守儿童郝欣瑶的小学生活就要结束了。

12岁的郝欣瑶长得乖巧可爱,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郝欣瑶出生在平凉工业园区四十里铺镇,父母很早就离婚了,父亲在外地打工,母亲基本没有联系,由爷爷奶奶一手带大。欣瑶是个懂事的女孩,用刘红霞老师的话来说:“啥事都不用为她操心。”

郝欣瑶告诉记者,自己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17岁的姐姐在美发店当洗头工。因为爷爷奶奶没有精力再照顾弟弟,弟弟便在四十里铺镇附近上着一所民办寄宿学校。

为了上学,郝欣瑶和爷爷奶奶在三里塬租住着一间平房,房租靠爷爷每天出去捡垃圾攒的零钱来缴。外出打工的父亲每月都会寄钱回来,爷爷从不拿出来乱花,“一家五口都靠这笔钱生活。”

今年过完年爸爸走时,郝欣瑶狠狠地哭了一鼻子。即使这样,郝欣瑶还是幸福的,因为她至少和父亲过了一个完整的年。

在崆峒区,截至2015年底,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有留守儿童5049名,其中小学2941名,初中2108名,占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10%。他们当中,有不少孩子在大部分的童年时光里鲜见父母。

在平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上学的李晓玉今年11岁,也读六年级。提起父母,李晓玉感到陌生而渴望。

李晓玉的父母都在新疆打工,在家中,作为独子的李晓玉和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如今,李晓玉最盼望的就是赶快小学毕业,“那样就可以去新疆找爸爸妈妈了。”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平凉市城乡学校中,女童留守儿童比男童高出不少。有村民告诉记者,农村不少家庭仍有重男轻女的观念,或者男孩在家里往往排行小,父母便将其带到打工地进行照顾和学习,将女童留在家里由其他人监护。

对许多留守儿童来说,爸爸妈妈就是电话里的声音。

10岁的崆峒区大寨乡留守儿童秦钰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小小年纪的她早已担负起做饭、洗衣、喂牛、锄草等重担。没事的时候她喜欢一个人玩,不愿意和别人说话。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留守儿童表现出明显的孤独、内向、敏感等心理特征。

“年龄越大的孩子越难教,他们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会面临许多问题和烦恼,需要向父母倾诉。”崆峒区下杨小学校长王晓丽对记者说,感情上缺少温暖,让孩子们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也更容易叛逆。

“许多孩子由爷爷奶奶和姑姑照看,很容易溺爱、娇惯孩子,还有一部分家庭外出打工收入不错,过分注重物质补偿,忽视了孩子精神及内心的感受。同时,儿童也很难在亲戚家中产生归属感。”平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副校长苟琪瑞告诉记者。

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率也高于正常儿童。崆峒区某所小学的教导主任向记者透露,因其监护人不力或无临时监护人,留守儿童常要面临比其他孩子更多的安全事故、受到意外伤害。

而上杨乡学区主任马海宏则提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缺席”成为常态,容易出现心理性格问题和价值观念偏差。

马海宏告诉记者,农村留守儿童很容易出现小学毕业就辍学的现象。辍学后大多数进城务工从事辛苦、收入微薄的工作,一部分人也会沉迷于网络游戏、赌博,年龄稍大的干脆和父母一起打工,本来强烈的求学愿望变成了不容乐观的打工现实。

前不久,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这是国家第一次从中央政府的层面发布全面的针对留守儿童的保护意见。

“这说明,留守儿童问题已引起了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崆峒区实验小学校长孙世斌说。

每月一次的免费亲情电话、为留守儿童选择有责任心的教师做他们的“爱心妈妈”、定期举办“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的书信活动、联系社会爱心人士资助或募捐孩子……在孙世斌和全校教师的心中,40名留守儿童有着重要的位置。

对教育、妇联、民政、公安、文明办等部门来说,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早已是一项重要任务。他们组织开展爱心活动,共筹集到总价值35.89万元的捐赠物品,惠及全市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

组建7个关爱工作团,开展关爱活动720多场(次),帮教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300多人,资助留守儿童46名,发放助学金1.9万元。

……

市、县教育局建立健全了留守儿童“一人一档一卡一责任人”制度,详细掌握了全市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积极解决贫困留守儿童在成长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全市建农村留守儿童之家255所,成立“爱心妈妈”队伍100多支,有“爱心妈妈”5300多名,结对留守儿童2.8万对,形成了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除了物质需求,孩子们更需要精神关爱。”市教育局基教科有关负责人建议,要构建合理的帮扶体系,改变现有以物质捐助为主的局面,引导社会力量更加注重留守儿童的精神帮扶。

课间的欢乐。

上课时认真听讲。

乒乓球是孩子们的最爱。

练习电子琴。

在球场上奔跑。

让歌声飞扬。

留守儿童之家的亲情电话。

新闻推荐

家庭教育走进南湖小学

...

庄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庄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