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浪之生态的自强
庄浪之
生态的自强
庄浪县,地处甘肃省东部、六盘山西麓,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全县现有44万人口,农民人均耕地仅2.2亩。
庄浪县立地条件差,县内有水洛河、庄浪河、葫芦河三条河,三条母亲河的两岸河谷是全县仅有的川区地带,其余地貌全是山梁沟壑,老百姓大多生活在山区,行路、吃水极为不便。
新中国成立之初,县内自然环境恶劣,沟壑遍布,水土流失极为严重,耕地往往是跑水、跑土、跑肥,群众称之为“三跑田”。因为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低,老百姓吃不饱肚子,生活靠国家扶持,农村至今流传“吃的救济粮,穿的黄衣裳”的顺口溜。
面对这般贫困的家底,庄浪县党员干部群众没有等、靠、要,而是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发扬实事求是、崇尚科学、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庄浪精神,掀起了全县第一次大规模的生态建设,在没有机械助力的条件下,硬是采取人背车(人力车)推的艰苦作业,历时34年,于1998年建成了中国梯田化模范县,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梯田化,解决了困扰全县人民的温饱问题,为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建成中国梯田化模范县,在迈向小康的征程上,庄浪县坚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在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建设梯田产业强县和生态文化名县,把民生林业与生态林业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苹果主导产业,以每年8—12万亩的增速,建成苹果产业基地60.1万亩,农民人均拥有1亩苹果园。庄浪县发展以苹果为主导的梯田产业,不仅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为富民强县全面小康打下了牢靠的基础,而且进一步加强了生态建设,不断优化生态环境,走出了富民和生态双赢的路子。梳理庄浪县的发展历程,问询庄浪发展之道,我们不难看出:庄浪的发展在于生态的自强。
——题记
□多蕾李顺民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当今时代,人们对一个地区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共识。两者之间的关系打比喻来说,绿水青山如同聚宝盆,有了聚宝盆才能生成并积聚“真金白银”。
梯田就是庄浪县的聚宝盆,庄浪县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百万亩梯田变成绿水青山,在绿水青山之间遍植苹果“摇钱树”。
在奔向小康的路上,庄浪县统筹协调发展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探索出了“打生态牌、走特色路、推进绿色发展”的路子。2014年,庄浪经验在北京召开的三北工程与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上,向与会代表交流推广。
植树造林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十山九破头,耕地滚了牛。”这句流传在老百姓中间的顺口溜,生动描绘了庄浪县50多年前的地貌特征。正是因为山势陡峭,耕地含蓄不住雨水,变成了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生态环境相当脆弱。那时起,庄浪干群携手改修梯田,“三跑田”从此保住了雨水、壤土、肥料,升级为“三保田”,增产了粮食,而且改善了生态环境。
时间追溯到上个世纪,国家启动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庄浪县薪火相传,坚持植树造林。
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庄浪县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针,加快建设生态文化名县,按照生态流域化、面山森林化、农田林网化、道路林荫化、城镇园林化、庭院花园化的建设目标,全力打造绿色庄浪。
每年万物复苏的阳春时节,从华(亭)庄(浪)公路进入庄浪县境内,当你渐渐走出郁郁葱葱的关山林区,却发现漫山遍野的绿色并没有断档,绵延而去。渐渐进入韩店镇、南坪乡境内,水洛河川两岸的花香扑鼻而来,原来山上的洋槐树开花了。
这一情景体现的是庄浪县“山顶油松沙棘戴帽子,山腰梯田果树挣票子,地边林草绿化穿裙子,沟底坝库刺槐穿靴子”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按照这种模式,庄浪县加快推进“三荒”造林。
与此同时,该县按照“有路必有树、有树必成荫”的要求,在县乡村公路两侧都栽植了行道树,建设绿色通道。县上立足“生态文化名城”的基本定位,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初步形成了群山环绕水穿城、青山碧水绿绵延的生态城市形态。
干旱缺水曾经是庄浪县鲜明的气候特征。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尤为干旱,老百姓每天都为吃水之事发愁,吃水困难成为群众最大的难题。持续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和三北造林工程,保护了庄浪县东北部的关山天然涵养林,林区涌出源源不断的山泉水,成为庄浪县老百姓的饮用水库。依托关山涵养林流出的水源,庄浪县建成了梁河北调、水洛河川人饮等十大安全饮水工程,全县农村饮水在全市率先实现了自来水化。而且,饮水工程实现了联网运行,可以通过调剂供水解决局部乡村缺水问题。而今,每逢酷暑盛夏,庄浪老百姓从不喊渴。
目前,庄浪县有林地面积64万亩,林草覆盖率由8.5%提高到27.3%;累计治理水土流失1082平方公里,治理程度79%,初步形成乔、灌、草结合,片、带、网配套,多树种、多林种、多层次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筑牢了生态安全屏障。该县力争2018年建成国家级生态县;202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5%。
发展果品产业找准兴林与富民结合点
盛夏时节,位于庄浪县最南端有“小江南”之称的阳川乡,果农整天忙碌在果园里。向北眺望,只见葫芦河川道里的果园延伸到远方。这些果园既绿化了“小江南”阳川乡,又使阳川乡农民一步步实现脱贫致富的小康梦想。
葫芦河流域的果园,也是庄浪县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近年来,庄浪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把生态优化和群众致富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兼用型林种,实现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赢,林果产业已经成为庄浪县富民强县的重要支撑。
生态环境建设,土地要盖上“被子”;致富奔小康,农民要挣到“票子”。怎样处理“被子”和“票子”的关系?庄浪县统筹协调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实现了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
虽然仅有梯田资源,但庄浪县是全国苹果优势产区,抓住这个区位优势,庄浪县建设梯田产业强县,把苹果产业作为建设梯田产业强县的标志性产业和县域首位产业,在绿水青山之间栽植苹果“摇钱树”。县上每年整合项目资金1000万元,以8—12万亩的年增速扶持发展苹果基地,到“十二五”末,计划全县苹果园达到60万亩,人均1亩苹果园,全县适宜区果园全覆盖。
目前,全县苹果园累计60.1万亩,建成了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0.3万亩。苹果基地从葫芦河、水洛河、庄浪河三大流域的河谷川台,“爬”上了山地梯田。去年,全县果品产量25万吨,总产值10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突破20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
创新机制巩固和发展生态治理成果
气象专家认为,降雨是引发自然灾害的主要因素。2013年,庄浪县遭遇了五十年不遇的强降雨,而该县没有发生重大的自然灾害。该县水土专家综合分析认为,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果在抗洪减灾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将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果巩固和发展下去?
当前,人们对没有收益的纯生态型防护林的造林护林积极性还不高。如何调动人们造林护林的积极性?庄浪县借助林权改革,对“山荒”林地的管理经营进行探索,引导人们流转管护“山荒”林地,逐渐实现从“要我护绿”到“我要护绿”的转变。
南湖镇北关村青年王帆去年在村里流转了20亩“山荒”林地,林下养殖生态鸡。短短一年时间的林下养殖,让他尝到了甜头,今年计划流转林地,扩大养殖规模。今年开春,王帆订购了一批苗木,在流转的林地里植树造林。王帆说:“树栽起来,林子密闭遮荫,更适合鸡群在林下生长。”
中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味着绿色发展迎来了重大机遇。庄浪县抢抓机遇,在目前尚不适宜发展果品产业的通化、永宁、郑河、韩店4个靠近关山林缘区的乡镇,发展育苗产业2万亩,让农民认识到护绿有收益,引导他们迈开了“我要护绿”的步子。
曾经习惯于种粮的农民,对于发展果品产业积极性不高,为了引导他们精细化管理果园,庄浪县创新农村经营机制,采取土地流转的办法,引导有实力的果品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适度流转经营果园,为那些等待观望的农民示范引路。目前,全县6000亩果园实现了流转经营。
“三分造、七分管。”与此同时,庄浪县加强了森林管护,成立了县森林公安分局,负责全县森林管护。乡镇和国有林场组建了管护队伍,每500亩配备了1名专职护林员,全县护林员690名,形成了县乡村三级管护网络。县上倡导发展舍饲养殖,落实封山禁牧,确保林木造一片、活一片、成一片。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建成中国梯田化模范县,再到今天的迈向全面小康……庄浪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于:生态的自强。新中国成立之初,庄浪县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在那个饥馑的年代,庄浪儿女不甘贫困,艰苦创业,用艰辛的劳作改修梯田,终成中国梯田化模范县,不仅解决了全县温饱问题,而且还保持了水土,保护了生态。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庄浪儿女坚持生态的自强精神,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之间,探索出一条富有庄浪特色的路子。就像当年梯田建设的感人事迹被推向全国一样,庄浪县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建设中探索出的“打生态牌、走特色路、推进绿色发展”的路子,又一次向全国交流。
梯田建设被国外专家称为奇迹!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勤劳儿女总会创造奇迹,也总会创造经验。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片土地上能尽早建成国家级生态县!
新闻推荐
...
庄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庄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