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小麦生产的“庄浪模式”
□本报记者赵建平
在冬小麦种植上,庄浪县农技人员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成功研发了冬小麦黑色全膜垄作穴播种植技术。目前,该技术在冬小麦种植上推广示范面积达到1.4万亩。该技术是庄浪县在推广全膜垄作沟播玉米、全膜垄作侧播洋芋等种植技术之后,在旱作农业发展上的又一项技术创新。
庄浪县年均降雨量510毫米,并且大约40%的降雨很难被农作物吸收利用,成为无效降雨。雨养农业成为制约该县农业生产的瓶颈。冬小麦是庄浪县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县种植面积30万亩,在维护全县粮食安全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研究称,冬小麦生产需要大量水分。而庄浪县又靠雨养农业,如何在干旱年份也能确保小麦增产,从而让老百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面对这个新课题,庄浪县农技部门近年来不停地探索和研究冬小麦种植技术。
庄浪县农技中心主任吴永斌介绍说,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庄浪县在小麦种植上先后引进推广了好几种技术。这些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使该县小麦平均亩产提升了40%以上。
在庄浪县南坪乡史坪村的农田里,记者看到成片的小麦呈现墨绿色,叶片宽大厚实,茎秆粗壮,已经长得齐腰深了,正在抽穗,比临近的露地小麦高出了近30厘米,颜色也浓郁深厚。这里就是庄浪县冬小麦黑色全膜垄作穴播种植技术的摇篮。
“这就是采用新技术种植的冬小麦,与露地小麦相比较长得很旺盛。”从事这项技术研发的庄浪县农技中心技术干部张立功面对一块麦田欣喜地向记者坦言。
张立功介绍说,采用无色地膜覆盖种植的冬小麦,阳光透过地膜照射到膜下的土壤上,为膜下提供了充足的光照、温度和水分,但麦苗和杂草一并在膜下迅速生长。采用黑色地膜垄作沟播的冬小麦,增加了集雨、保墒和增温效果,雨水在垄沟内通过渗水孔渗入土壤,进而将无效降雨转变为有效降雨。采取垄上播种,使播种孔完全暴露,不容易形成板结。播种后播种孔张开,麦苗受光线引导,全部从播种孔眼自然冒出来,不需要人工放苗。同时,黑色全膜覆盖有效地抑制了膜下杂草生长。
说话间,张立功顺手翻开黑色地膜,膜下看不见杂草和麦苗,墒情也很好,伸手捏一把壤土,攥成了团儿。
这项新技术的投入成本和产量与以往相比有什么新变化?张立功说:“和全膜覆土穴播相比,每亩减少人工成本500元,产量高出5%左右,关键是解决了农村精壮劳力缺乏的难题。”
“现在村里的精壮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留守在家,这项新技术为我们种地省了不少劲。”史坪村支书史文礼说:“当了近40年村干部,这是我遇到的种小麦最好的技术了。我家4亩多小麦全都采用这种新技术种的。”
史坪村农民苏菊花说:“娃娃都出去打工了,家里的1亩小麦幸好用了新技术种植。如果是像往年那样,一窝一窝地放苗,我得好多天才能放完。”
听说示范基地里的小麦长势喜人,惹得史坪村村干部杨怀珠隔三差五来基地看一看。他说:“今年秋播时一定要引进这种种植技术,附近的村民都向我打听。”
今年4月份,来庄浪县开展工作的农业部工作组充分肯定了该县研发的这项新技术。他们认为,这是旱作农业技术的一次革新,在北方旱作区应用前景将会十分广阔,为甘肃省乃至全国提供了旱地小麦生产的“庄浪模式”。
新闻推荐
...
庄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庄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