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庄浪春耕呈现喜人“三变”本报通讯员 李顺民

甘肃日报 2014-02-27 19:21 大字

庄浪春耕呈现喜人“三变”

初春时节,天气回暖,“梯田王国”庄浪县的层层梯田里,农民送粪积肥;山间道路上,农用车来回奔忙。笔者欣喜地发现,庄浪春耕生产的耕作模式、农资、劳动力等要素悄然发生了变化,由传统方式转向现代化生产模式。

变顶凌覆膜为秋覆膜

2月22日,柳梁乡牛沟村农民牛共和在他家的一块田里积肥。这块耕地,他在去年秋天就覆盖了农膜,春耕时准备点播玉米。

前些年,每到春天,牛共和在还没有完全解冻的田地里顶凌覆盖农膜。而庄浪县的降水多发生在秋季,每年春天相当干旱,覆盖农膜后的土壤墒情还是不好,难以下种,只得浇水点种。经过庄浪县农业科技人员研究,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每年秋季土壤还没有封冻之前覆盖农膜,把秋季多余降水保存到土壤里,增加土壤墒情,来年容易下种。

在庄浪县农技部门的引导下,农民一改每年春季的顶凌覆膜为前一年的秋季覆膜。牛共和家的耕田地处山顶,站在田头望去,层层梯田覆盖上了农膜,在阳光的反射下格外显眼。牛共和说:“秋季覆盖农膜墒情特别好,春天不愁点种”。他在地埂上随手捡起一根小棍子,向覆盖着积雪的农膜上扎开一个个的小孔,他说:“消融的雪水会顺着小孔流进田里。”

据了解,庄浪县去年秋覆膜达70.52万亩。

淘汰老品种,精选新良种

去年,先玉335号玉米籽种卖缺了。良邑乡杨王村农民王林合担心今年也会卖空,前几天,他到庄浪县种子管理站选购了2亩地所需要的籽种,他说:“今后我其他啥品种都不种,就种先玉335号。”

王林合为何会铁了心选择这个品种呢?

王林合是庄浪县农技中心技术特派员魏礼明培养的农业示范科技户,他喜欢种粮食。去年,魏礼明给王林合带来了一袋子玉米籽种:“你今年把这个新品种种上,要种稠一些。”虽然籽种不掏钱,但是王林合还是半信半疑。

种上之后,王林合发现这个品种的玉米秸秆的个头低矮,结成的玉米穗也瘦小。看到这情景,王林合有些失望:“这肯定产不上多少玉米粒!”但他脱玉米粒时才发现:玉米芯很小,可全是玉米粒,1亩产出了1000公斤,比老品种增产200公斤。

今年,王林合计划多种1亩玉米新品种,产出的玉米用来养猪。科技特派员魏礼明一再给他叮咛:“一定要种稠些,种稠了才能增产。”

“铁牛”替代了“老黄牛”

农历正月,打工的农民纷纷返城务工。柳梁乡陈山村农民牛千寿的两个儿子也已相继外出,他们出门的时候让牛千寿将家里劳役的黄牛卖掉了,更换了一台手扶拖拉机耕作庄稼,还附带购置了铁犁和旋耕机。这几天,牛千寿开着拖拉机往田里拉运农家肥:“用这家伙务农就是轻省得多。”

即使不干农活,黄牛还得喂养。一头黄牛需要一个劳力全年专门伺候。牛千寿的妻子孟春兰说:“拖拉机不需要天天饮水添草。”她算了一笔账,不养牲畜每年至少节省1000元。拖拉机替代了畜力,她准备春耕后到县城里打零工。

据悉,国家今年给庄浪安排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550万元,调动农民购置农机的积极性。该县目前储备各类农机具3000多台,以备农民春耕购置。

新闻推荐

爱洒大地 情暖乡亲 记“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吴永斌

爱洒大地情暖乡亲记“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吴永斌本报记者左玉丽惠程华田丽媛相传上古时期,神农氏教人种植五谷,使中国先民步入农耕社会,传承接续,创造出了基于农耕技术的千年华夏文明...

庄浪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庄浪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