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所镇“党建+”模式助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近年来,花所镇党委、政府转变发展思路、变革发展模式、创新发展战略,以“生态立镇、产业兴镇、旅游强镇”为总体目标,采取“党建+”模式,把党的建设融入乡村旅游发展各方面、全过程,全面激发了乡村旅游活力,有力推动了全镇乡村旅游提速度、上水平。
党建+绿色发展,优化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把保护生态、改善人居环境作为乡村旅游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按照“党委引领、支部带动、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方式,建成信河村生态经济林3400亩,花所千亩生态干果经济林1200亩,栽植绿色通道9条14.7公里,沿312辅线、北大路沿线栽植花草10公里。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布设定植以采摘体验为特色、适宜本土生长的柿、梨、桃等乡土树种采摘园6处。全面推动全域无垃圾治理,出动人员2000余人次、车辆120余辆、清理生活垃圾180余吨、畜禽养殖粪污400吨、“三堆”150余吨,拆除断壁残垣20处2300平方米,引进桑德集团负责全镇9个行政村环卫一体化服务工作,配备各类环卫车辆22辆,配置垃圾桶220个,招聘保洁人员22人,确保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常态长效。加快推进人居环境建设,先后建成光明村、寺沟村市级、信河村区级“美丽乡村”、周柳村人居环境示范点,建成旅游厕所7座,有效形成了生态宜居、洁净靓丽的人居环境,为全镇乡村旅游提供了坚实的生态支撑。
党建+产业开发,夯实乡村旅游经济基础。创新采取“村域联合、村企联合、产业联合”方式,以天源田园综合体为中心,吸纳9个村34个产业经营主体,成立牛、果、菜三个产业联盟,并成立了党总支,下设牛、果、菜三个党支部,不断培育壮大“三个带头人”队伍,建立了党员联系种养殖户、建档立卡户、种养殖意愿户“三联系”制度,成功走出了一条党员带群众兴产业路子,夯实了乡村旅游发展经济基础。蔬菜产业:建成天源宝有机蔬菜基地、绿康源鲜菜基地等设施蔬菜示范典型4个,集约化育苗中心3个,累计发展设施蔬菜面积4000多亩,年种植蔬菜面积达到1.5万亩。果产业建成苏陈、周柳等旱台地果园6处,果园种植面积累计达到4600亩,建成花所、潘口等干果经济林10处。牛产业建成光明、塔山等千头肉牛养殖小区5个,平凉红牛院士工作站落户天源牧业,发展养牛大户86户,全镇肉牛饲养量稳定在5000头以上。
党建+农旅融合,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围绕“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融合发展思路,按照“一企+两村”的布局规划,将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相结合,打造了集“乡村旅游、民俗体验、休闲采摘”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区,其中天源农业生态园,建有CS野战区、动物园、婚纱摄影基地,草莓、桑葚、李子、有机蔬菜等休闲农业采摘园,配套建设了农耕文化、民俗体验观光长廊等设施,丰富了园区游园采摘、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功能,通过市、区两级3A级景区验收;寺沟美丽乡村,恢复了老井房、老磨坊、老戏台等文化遗迹,布设了剪纸绘画、秦腔脸谱、砖雕、农具等民俗文化元素,结合河提治理,建成了河堤文化公园,绘制了家教家风、建设洁美家园主题绘画长廊,实现了生态、民俗、旅游光观各元素互补提升,先后被评为“崆峒区旅游乡村示范村”“最美平凉旅游示范村”“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信河党建公园,建成了红色文化承载区、党员宣誓区、红色步道区、知识充电区、红色记忆区、语录宣传区“六大区”,将党的光辉历程、新时代党建知识图文并茂展现在广大党员群众、游客面前。信河村被崆峒区评为“旅游乡村示范点”。近年来,全镇共计接待游客25000余人次,增加当地经济收入300余万元,解决就业500余人次,有效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全面扩大了乡村旅游“花所印象”。
新闻推荐
“我们不是英雄,只是换个地方去工作,救死扶伤是我们的使命与职责……”6月24日下午,在平凉市第十中学的阶梯教室内,甘肃首批...
平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