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干志峰:35年甘做“麦田守望者”

平凉日报 2017-03-23 06:09 大字

□本报记者杨啸

3月18日一大早,干志峰和同事们便来到灵台县上良镇西门村的“实验田”里,小心翼翼地从地里刨出一簇麦苗,仔细观察小麦的根系长势,然后又轻轻把麦苗栽了回去。前几天的一场春雪让麦苗返青很好,干志峰嘴角露出一丝微笑。

干志峰是灵台县农机中心的高级农艺师,虽然有专家的水平,但从没专家的架子,35年来,他的足迹遍布灵台的山山塬塬,是农民最信赖的小麦专家。

1977年,干志峰从平凉农业技术学校毕业后,因祖祖辈辈和农业打交道,便希望他毕业后能撇开农业,但他为了响应国家号召,自愿报名进藏援藏,被分配到西藏日喀则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从事麦类作物研究工作。藏地生活艰苦,盛夏时节还风雪交加,抬头望去,不是大山,就是高天,但血气方刚的他没有丝毫怯意。他热衷于和小麦打交道,和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位专家一起学习,搞科研,承担了诸多国家级协作课题,去过10多个省份搞学术交流,从理论到实践,都让他受益匪浅。当时有位张宗华老师对他影响很大,“要搞好这项工作就要扎扎实实,不能有丝毫马虎,每一个检测数据都要精准化,我们的工作时时刻刻影响着农民的粮袋子。”张老师的这句话影响了他的一生,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他始终秉持着吃苦耐劳、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1991年,干志峰调回灵台工作。回到家乡的干志峰,从当什字良种厂技术员做起,当他看到农民在小麦选种上意识不强,小麦品种选择杂乱,产量相当低时,心里很着急,他主动与多家科研院所联系,相继引进了蓝天4号、10号、16号等优质小麦粮种,通过实验,他将蓝天4号推广到全县,当年全县小麦就实现了丰产。“我从农村长大,工作又和农民打交道,对农民有感情,能用学到的知识帮助像父母一样的庄稼人,我心里才踏实。”干志锋说。

由于他的工作业绩突出,1994年,干志锋被调入县种子公司工作,从此他有了更广阔的天地,凡是种植小麦的地方,都有过他忙碌的身影。他深入了解了塬区、山区、高台地等不同区域的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通过不断地观察、试验、摸索,先后研发推广了灵台1号、2号、3号、4号小麦品种,使群众种上了适合本地区域的“主打”种子,这些种子弥补了灵台复杂的生态区域所需,具有多地适应,千粒重高,抗逆性好等特点,不仅受到乡亲们的欢迎,还辐射到庆阳等周边地区群众,种植面积扩大到100万亩以上,他一跃成为陇东大地上的小麦“名星”。

2007年,他调入县农技推广中心工作。每年到了小麦夏收后,秋播前的时间,干志峰的手机常常成为群众争相拨打的热线。什字镇中永村的支部书记王灵学就是他的忠实“粉丝”,他会每年都代表全村的百姓打电话问干志峰选什么小麦良种好、产量高,干志峰总会不厌其烦地给以最合理的建议。

与干志峰共事多年的灵台县药材中心主任于建平告诉记者,30多年来,干志峰先后承担各类课题研究项目90多项,引进、试验、推广60多个品种,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市县科技进步奖23项,省、市级先进工作者称号4次,是大家最信赖的业务“导师”。

虽然干志峰已经59岁,再过半年即将退休,但他还是不服老,由他研究开发的“灵麦1号”小麦品种正在申报省级鉴定试验。面对种种荣誉,他仍保持着内心的淡定,每到农时,他依旧和年轻人一起走进农田,用他的话说,就是“为麦地站好最后一班岗”。

新闻推荐

平凉市双拥共建喜结硕果

本报讯(记者崔靖见习记者杨曼艺)平凉市始终把支持国防和部队建设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以“双十工程”为载体,军地相互支持、协同发展,不断丰富援建内容,建成了一批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强...

灵台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灵台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