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500年前灵台出了个张古人

平凉日报 2016-11-06 00:00 大字

□张新民于灵鹏

明朝成化年间,甘肃平凉灵台县出了一位“守正奉公、廉洁如水”的清官张麟,其人其事被载入史册,至今流传数百年。

张麟,字天瑞,灵台上良右集人,以岁贡授山西荣河县丞。所谓岁贡,就是第一年或两三年由地方送年资长久的廪生(全称“廪膳生员”,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明代府、州、县学员最初每月都给廪膳,补助生活。名额有定数,明初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每人月给廪米六斗。)入国子监,肄业的称为岁贡。逢国家庆典进贡的生员称为恩贡。每三年各省学政就本省生员择优保送中央参加朝政合格的称为拔贡。乡试取入副榜直接送往国子监的称为副贡。也就是说,张麟在国子监(类似于今天的中央党校)尚未毕业,就被选拔到山西荣河县当官,职务是县丞,相当于副县长,协助知县管理县政,主管全县粮税、户籍等工作,可以说是一个“肥差”。然而,这位张副县长在任期间却是两袖清风,守正奉公,生活极其俭朴。据《荣河县志》记载,张麟“一廉如水”。他虽然是做官的,但因为清廉,家里没有积蓄,日子过得非常艰苦。

两则前人记录的有关张麟清廉的故事,佐证了这位副县长的守正和清廉,确实令人敬佩。

故事一:张麟的妻子看到家中生活困难,劝他不必死守清廉,想法敛取些钱财,以补贴家用。他严肃地对妻子说:“你可否知道,佣人全年的工价,仅仅几钱银子。他们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辛苦万状,而我等虽则清贫,但朝廷年给俸禄,较之佣人而言真可谓天壤之别。如果搜刮民财,岂非陷我于不忠不义?”妻子听了感觉很是羞愧,再也不劝他敛财了。

故事二:张麟平时非常喜欢自己的孩子,对他们很关心。有一次,儿子生病,高烧昏迷,夫妻二人一直在床前照顾。三天之后,儿子终于从昏迷中醒来,说想吃鱼。张麟很想满足儿子的愿望,但是冬天无鱼可买,这让他一筹莫展。此事刚好被一个鱼贩子知道了,鱼贩子觉得张麟为人清廉,是一个好官,在他困难的时候,应该帮他一下,就给张麟家送了一条鱼。张麟十分感激地接受了,但同时又立即量出四升小米给鱼贩,作为一条鱼的酬谢。那人坚辞不受,张麟就执意要退还鱼,那人拗不过张麟,终于还是留下鱼带走了米。

张麟在任上从不占公家的便宜,也从不吃请,每次去乡下公干,多不在外边吃饭,必定要赶回家吃饭。如果实在不能回家吃饭,不得已吃了下属或农家的饭,他必然付给人家伙食费。这样,张麟清廉的名声就在当地传开了,各等人众对其相当佩服,说他有古代圣人的风尚,把他称作“灵台张古人”。

一天,张麟因事归乡,走到与灵台接壤的邠州(今陕西彬县)时,遇见了一群强盗,抢走了他的行李和骡子。就在劫匪准备逃走时,张麟出人意料地说:“我这匹骡子喜欢用鞭子抽打着走,你们要赶走骡子,没有鞭子不行,我手里这把鞭子,没什么用场了,也一并赠送给你们吧!”强盗觉得这个人言行古怪,做事独特,便相顾而语:“真没见过这样的人,你难道是灵台张古人?”张麟笑道:“鄙人正是张古人!”强盗首领一听,觉得抢劫这样一个清廉的官员于心不忍,就把抢去的东西全部退还,跪拜而去。

张麟平日行事敬重礼法,晚年教育子弟,诲人不倦,活了七十六岁,去世之后,乡人立祠庙,四季怀念。在上良右集村的六股岔,原有一冢,占地亩余,封土丈许,即张古人墓。今墓庐虽平,但旧址尚可辨寻。从张氏族谱看,张麟后裔今天分别居住在灵台县上良乡右集、北张,朝那乡西张及独店乡张坡等地。

新闻推荐

平凉市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

本报讯(记者崔靖实习生杨曼艺)根据6月1日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市民政局按照“一村一社区”的模式在全市20个村开展农村社区试点工作,...

灵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灵台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