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挺进再起航 ——灵台县发展壮大苹果产业纪实
山地矮化密植示范园。
矮砧苗木繁育基地。
果园机械化作业。
硕果满枝头。
果产业技术顾问袁景军教授(左一)为群众开展技术培训。
苹果分拣销售。
□本报记者陈斌
灵台县的苹果红了。
今年,灵台县挂果园14.56万亩,预计出产果品20万吨,实现产值10亿元。
“我们这里的果子不论是从口感、果个,还是品质,不比陕西差。不信?你尝一口试试!”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陕西人,如今的郭建侠,给别人介绍最多的是灵台苹果。
10月22日,走进郭建侠创办的位于灵台县上良镇右集村的金苹果农民专业合作社,满满的苹果香味扑鼻而来。
不经意间,灵台县的苹果缘何如此“红”?
说起苹果产业,在甘肃省适宜发展的地方很多,但许多地方要么小打小闹,形不成规模,要么大张旗鼓上一阵子,便偃旗息鼓,甚至出现乡镇干部成为“铲麦队”、农民伤心砍果树的事儿。
灵台县的苹果产业,更是经历了“三起三落”,形成了年年栽、年年毁、年年补的恶性循环。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回顾总结灵台苹果产业“三起三落”的残酷现实和成败得失,查找失败的真正根源,“客观来讲,灵台苹果产业‘三起三落\’与我县自然条件无关,也就是失败不是因为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所造成。”记者从灵台县果业局提供的一份《灵台苹果产业三起三落原因分析》调查报告中看到,“这其中有认识不足、‘一刀切\’、行政推动断档、重栽轻管、服务体系滞后、产业链条短等原因。”
一波三折之后,灵台县领导清醒地认识到,种苹果的先天优势再好,不坚持、不努力,发展富民产业始终是一句空话。要想做大做强苹果产业,必须咬住“苹果”不松口,健全政府行政推动机制,持续用力不间断、不断档,让苹果产业形成规模效益,成为富民产业。
痛定思痛,重新起航。灵台县于2007年,再次将苹果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助农增收的主导产业,在全县铺开。
思想认识是决定产业发展成败的关键。针对全县苹果产业“三起三落”的发展历程和部分群众对果树致富丧失信心的现状,灵台县委、县政府把宣传农民、教育农民、引导农民作为苹果产业发展“第四起”的重中之重,通过组织镇村干部和群众外出参观、专家现场算账对比、农民现身说教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打消群众疑虑,采取以会代训、实地操作、专家讲授、发放资料等形式,逐步树立群众发展果树致富的信心,调动群众发展苹果产业的热情。
经过持续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宣传引导,在各级干部中形成了“脱贫致富栽果树、发展产业建果园”的广泛共识,群众积极建园、主动管园的热情明显提升。同时,将规模扩张作为做大做强苹果产业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坚持“科学规划、集中连片、规范栽植”的原则,跨乡镇、跨村社、整流域、整片带推进果树定植,编制形成了全县苹果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体系,出台了产业结构调整扶持政策,从果树苗木、肥料投入、示范园奖励等方面对苹果产业进行资金扶持,累计投入资金3亿元。
“我们家有10亩果园,今年是第3年挂果,收入7万多元。这比种粮食收入好几倍。果子卖上好价钱,务果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说起种果树给自家带来的实惠和效益,灵台县朝那镇什字村村民郑文涛道出了内心的喜悦。
灵台县各级干部面对群众思想上有顾虑、行动上有抵触的情况,苦口婆心做工作,政府筹资搞栽植,干部上手抓管理,一系列的努力,让苹果产业在灵台大地落地生根、萌芽开花。
一路风雨,筚路褴褛。“我们的苹果产业在质疑中起步、在不解中前行、在负重中爬坡。10年来,连续三任县委、县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个调子唱到底,克服重重阻力,战胜各种困难,狠下决心气力硬是把这件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大事实事抓出了名堂、抓出了样子、抓出了成效。”灵台县委书记刘凯说。
灵台苹果,能展现后发优势,吸引众多眼球。“关键是凭借先进的技术给传统产业增添了耀眼光环。”灵台县果业局副局长任军民告诉记者。
2013年9月,全球最大的浓缩苹果汁深加工企业——陕西海升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灵台投资的现代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破土动工。
走进灵台海升现代果业技术高新产业园,记者看到1260亩高标准矮化苹果长势良好。据介绍,这是一种从国外引进的“矮化自根砧苗木”,采用矮化密植栽培方法,每亩可栽200株果树,果园当年栽植当年开花,3年丰产,产量是普通乔化果园的2至3倍。
这也是灵台的首个矮化苹果园,更是甘肃省境内为数不多的几处矮化苹果示范园之一。
“海升模式”,一次次冲击着当地果农的自我反省。
在经历了今年苹果市场价格的波动后,独店镇马家楞村果农马斌科开始反思:“跟周围的园子比起来,我的园子算是管理好的。可是放到全县、全市、甚至省外,还是低层次,品种杂、务果技术跟不上。现在都讲现代果业,再不多掌握一些务果本领,改进务果技术,就有被淘汰的可能!”
其实,早在2012年,灵台县就开始谋划启动果产业转型升级,相继引进陕西海升集团、东都建设集团等龙头企业落户建办矮砧密植果园,推广应用了篱架栽培、微灌喷灌、行间生草、肥水一体化管理以及秸秆深埋、铺设地布、树下秸秆覆盖、牙签开张基角等先进实用管理技术。
走进朝那镇西塬坳,一排排整齐的新植果树一眼望不到边。提起这片涉及两个村5460多亩的矮化密植果园,朝那镇林果业站站长宋宽宏告诉记者,这是在县聘果业技术顾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袁景军指导下,运用深坑浅栽旱地矮化定植技术栽植的,全园成活率达到了98%。“这种技术的运用,全国只有我们这个地方有,仅此一家。”
同样,让果农反思的是什么样的苹果不愁卖?怎么样让苹果卖得更好?怎么样在客商面前“挺直腰杆”?
随着大面积的果园开始挂果,销售问题迫在眉睫。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许多果农在卖苹果时,各卖各的,都想卖高价,可实际上谁也没有发言权,果农追着客商跑,来个客商被全村果农围了,价格由客商说了算。
“今年,我们曾向县上承诺销售150万公斤,目前已经销售100万公斤,完成这个承诺没啥问题。”骨子里透着豪气的郭建侠告诉记者。
为何在销售不畅的大环境下,她敢做出这样的承诺?
“合作社和威力。”郭建侠笑着说。
每年刚摘苹果时,郭建侠就了解外地果品价格信息,与社员一起探讨行情变化,最终定的价,就成了村民当年卖苹果的价格指南。
聚指成拳力量大。看到“抱团闯市场、抱团取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现在,金苹果合作社的社员由成立当初的7户增加到现在的321户,更是辐射到了临近的什字镇、龙门乡等果农。
在灵台县,又岂止是金苹果合作社一家在富民产业中大显身手呢?在朝那镇什字村,“朝阳红”苹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包装,通过开办网点、微信朋友圈推送等多种途径,不断加大销售力度,“朝那红”的品牌影响力日益提高。
截至目前,灵台县累计注册成立果品专业合作社160个。一个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正将千家万户有效地组织起来,牵手迈向广阔大市场。
回顾果产业发展,灵台县走过了艰难历程,但收获却是沉甸甸的。我们相信,在灵台县委、县政府的持续接力下,随着果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灵台果香,将香飘四海。
全县果园面积22.67万亩
(单位:万亩)
【总体思路】
以建设国家级矮砧苹果综合标准化示范区为目标,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推广应用为抓手,以扩量提质创牌增效为核心,紧盯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有机化发展方向,强化科技推广应用,改革传统栽培模式,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适宜区域全覆盖,着力构建“短枝型—中间砧—自根砧”梯次推进、“早—中—晚熟”合理搭配、“生产—加工—销售”无缝对接、“育苗—技术—品牌”有效保障、“领导—干部—群众”合力落实的产业发展体系,举全县之力做大做优做强苹果产业,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坚实基础,为全面脱贫、全面小康作出更大贡献。
【发展目标】
——以每年3万亩以上的速度扩张基地规模,到2020年,全县苹果园面积达到40万亩,其中高标准矮化果园10万亩,矮化果园面积占新植面积的70%以上,乔化果园控制在30%以内。
——对接市场需求,积极发展中、晚熟果品生产,新植果园早、中、晚熟比例控制在1:5:4。
——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果品商品率达到90%以上,优果率达到80%以上,涉果乡镇农民果品一业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
——建成县级果品综合市场和重点乡镇产地市场,形成具有较强辐射力的果品集散中心,在国内一二线城市建立灵台苹果直销窗口,进入大型超市销售,销售量占产量的30%以上。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曹鹏伟这几天,灵台县西屯镇北庄村村民马积善,没事就到工地上去转悠,美滋滋地看着新居,心里乐开了花。在北庄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现场,大型机械来往穿梭,建筑工人紧张...
灵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灵台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