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点亮山区教育的灯塔——记灵台县新开乡中心小学教师马颉

平凉日报 2016-10-27 00:00 大字

□本报记者王富强

1994年8月,平凉师范毕业的马颉顺利走上了他梦寐以求的教师岗位。从站上三尺讲台的那一刻起,他暗下决心,要干就干最好的。在灵台县新开中小任教的6年时间里,马颉奉献教育的满腔热情感染着周围同事,他也从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干到语文教研组长。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但在2000年秋季开学的前夕,一纸文件调他去新开乡最偏远的山区学校华掌小学任教,距离乡街道就有16里山路。马颉当时怎么也想不明白,难道自己在教育工作中出现了重大失误吗?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他还是卷起铺盖带着留恋离开了他工作6年的新开中小。

马颉作为当时华掌村走出的为数不多的一名中专生人民教师,重回故乡,面对贫瘠的山村和熟悉的乡音,他的心头更多的是责任。

初到华掌小学,教室破败不堪,学校没有厕所,山区群众思想观念落后,学生辍学现象严重,给投身家乡教育事业的他泼了一头冷水。“作为本村人,你都安不下心来,咱们村的教育还有啥指望!”听了老父亲的话,马颉的心骤然安定,决意扎根山村教育。

华掌小学是一所六年制小学,当时学校只有4名老师。白天马颉尽心上好两个年级3门课,晚上他挨家挨户地家访,了解学生辍学原因,在他的努力下,学校学生人数由原来的40多人上升到2009年的90多人。在教学中,无论差生还是优秀生,他都平等对待,在生活中

,他都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他的精心栽培下,大山里走出了马宝宝、岳鹏飞等10多名大学生,现在每逢年节,已走出社会的学生们都会以感激的话语表达对他的思念和敬重。

同时,作为一名校长,改善教育基础设施条件成为压在他心里的一块“石头”,面对学校没有厕所的难题,他带领老师用铁锨铲,用镢头挖,捡拾河滩里的石头,用手垒起了简易的厕所。随后他主动争取村上投工投劳,2003年为学校建起4间标准厕所。2007年恰逢村上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工程,在他的积极汇报下,11间宽敞明亮的校舍得以修建。如今的华掌小学绿树掩映,书声琅琅,一片生机。

2012年秋季,他又告别待了12年的华掌小学,重回新开中小任教。虽然他离开了,但凡每次回老家华掌村,他都会到村上的小学转一转,看一看、问一问这里的一切。

“马颉老师是基层村小走出的一名优秀老师。他这种扎根山区教育、默默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他的这种精神一直影响着学校的每一名师生,促进了我校良好校风的形成。”新开中小校长郭振国说。

新闻推荐

灵台:民生实事有着落

□本报记者曹鹏伟这几天,灵台县西屯镇北庄村村民马积善,没事就到工地上去转悠,美滋滋地看着新居,心里乐开了花。在北庄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现场,大型机械来往穿梭,建筑工人紧张...

灵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灵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