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民生实事提升百姓幸福指数——喜迎市第四次党代会系列报道之社会篇(下)

平凉日报 2016-10-25 00:00 大字

□本报记者柳静霓

万事民为本。

办好民生实事,不仅要让幸福敲门,更要让幸福落地。

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居民收入不断上涨,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教育事业持续向好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5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每年承诺措办一批惠民实事,着力解决群众行路、就业、上学、就医、住房等突出问题,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累计占财政总支出的80%。这一桩桩惠民之举、一项项惠民政策、一件件利民实事诠释着市委、市政府关注民生的温度,促进民生发展的力度。

就业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

“我喜欢现在这份工作,每天完成工作后的那种成就感,促使我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己,我要借助这个平台不断证明自己、提高自己,不辜负家庭对我的期望,不辜负自己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房丽美建材有限公司的沙兴龙对记者说。

沙兴龙是甘肃政法学院2014届毕业生。2014年11月1日,沙兴龙响应人社部门提出的招考高校毕业生到各类企业服务的“支企”招募计划,考录到平凉房丽美建材有限公司工作,他被安排到公司企管办,主要工作是产品质量检测。

在每月享受政府1500元补贴的同时,企业每月还发1400元工资。生活有了保障,沙兴龙一心扑在工作上,由于工作业绩突出,他被公司多次派出学习。现在,沙兴龙在完成工作的同时,不断提升着自己的工作能力、充实着自己的专业知识。

高校毕业生是就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面对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的形势,市人社局在全省率先开展高校毕业生“支企”服务,5年来通过各种渠道安置就业3.73万人,平均就业率达到88%;他们通过制定配套政策,加强督促检查,推动就业政策落到实处,切实拓宽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渠道,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同时,加强创业示范基地和孵化基地建设,深入推进全民创业,初步培育了崆峒区皓华电子商务、崇信县爱乐艺术培训中心、店老大网络科技等创业就业典型。与此同时,还全面落实扶持创业各项优惠政策,新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42亿元,发放职业培训、岗位补贴等各类补贴5362.26万元。人社部门不断规范了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安置就业困难人员5761人;实施紧缺人才引进、公开招录聘用、组织就业见习、民生实事就业项目、基层服务项目、县区选“四支”招募计划等措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稳步增长。除此之外,市上相继出台一系列扶持创业、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推动全市就业创业工作迈上新台阶,5年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5.6亿元,城镇新增就业18.38万人,较前5年增加1万人,增长5.7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面推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评聘分离和职称制度改革,稳步实施县以下机关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出台人事考试管理办法,公务员考录、基层选拔考试等各类考试更加严格规范,5年考录公务员724名,引进急需紧缺专业研究生及本科生1664人,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04万名。

民生保障水平大幅提升

“多亏了大病救助,不然我们家以后的日子不知道咋过呢!”静宁县余湾乡韩马村新庄社的马多信感慨地说。马多信是新庄社的苹果种植户,一年能收入5万元左右,本来一家4口人日子过得和和美美,谁知一场祸事从天而降,2013年1月,马多信因意外坠落导致股骨、盆骨等多处骨折,经过抢救治疗,老马脱离了生命危险。住院期间手术费、医药费等共花费17.54万元,新型合作医疗报销8万元,自付费用9.54万元。根据农村医疗救助政策,马多信领到了大病救助金3万元。经过1年的休养,2015年马多信做了取内固定钢针手术。老马还没有完全康复,灾难却再次降临,2015年3月,马多信22岁的儿子马海斌又在拉建筑材料时因三轮车失控翻车,导致盆骨等多处骨折。治疗期间的手术费、医药费等费用一共23.82万元,新型合作医疗报销5.95万元,自付金额17.87万元,民政部门对马海斌医疗救助3万元。

因两次意外事故举债数十万元,生活困顿,这是马多信一家难言的痛。民政医疗救助在此过程中确保了患重特大疾病的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有效的医治,改善了部分群众因病致贫的状况。

病有所医,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衡量标准之一。5年来,平凉市不断深化医改,逐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构建了适应新形势下群众需求的卫生计生服务保障体系,平凉市持续推进的大病医疗救助,保障了困难群众的生命健康,5年来累计救助患者105.66万人次,发放救助金3.24亿元。

作为民政“兜底”的低保、五保供养标准连续5年提标,城市保障标准比2011年提高86.5%,崆峒区由208元提高到388元,其他县由184元提高到341元;农村保障标准比2011年提高161%,由1096元提高到2855元;农村五保平均供养标准比2011年提高9.6%,由2252元提高到2470元。截至5月底,全市共保障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对象27.92万人;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共救助10.24万人次,发放救助金5085.17万元。除此,平凉市民政部门还组织开展了“点燃希望·圆梦大学”资助活动,共为一、二类低保户中的210名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105万元。落实了平凉城区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政策。提高了孤儿基本生活费保障标准,其中福利机构集中供养孤儿提高到每人每月1000元,社会散居孤儿提高到640元,实现了城乡统一的保障标准。

5年来,在突出改善民生,持续深化改革中,社会保障实现了由保基本向全覆盖的转变。市人社局着眼“应保尽保、人人参保”的目的,大力推进全民参保登记计划试点,严格落实“五险一表”缴费申报核定,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率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全面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历史遗留问题逐步解决,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全市各项社会保险参保138.03万人,比5年前末增加66.63万人,增长91.31%。

民生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发展

76岁的鱼春英老人和老伴两年前住进了平凉市老年养护院。鱼春英老人因骨质疏松曾导致脊柱骨折,长期脊背疼痛,直不起身,老伴也患有糖尿病和严重的腰椎病,有时大小便还会失控,孩子们工作忙,不能日日守在他们身边照顾。“就想找这么个地方住进去养老呢,这里就是老年人的幸福院啊!”鱼春英老人逢人就说。

养老机构为独立生活有困难的老人开创了一种新的养老方式。64岁的王彩莲老人对这种养老方式羡慕不已,爱好拉二胡的她希望再过几年能够住进养老机构享受自己的晚年生活。

王彩莲老人一直关注的老年公寓被市政府列入今年为民措办实事的重点项目之一,预计年底前完成主体工程,建成后将解决192名生活困难、缺乏照料的高龄老人的社会养老问题。鱼春英老人和老伴现在所住的平凉市老年养护院于2013年7月投入使用,这所养护院也是市委、市政府为加快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的一项重点民生工程,解决了120名生活困难、缺乏照料的高龄老人的社会养老问题。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服务供需矛盾,除了老年公寓,全市正在抓紧实施20个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88个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华亭县老年养护院、灵台县老年公寓主体工程已全面建成。

5年来,平凉市投入资金1.87亿元,建成民政公共服务机构设施483个。其中,投资1.06亿元,建成养老服务机构5个,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444个,全市养老服务机构设施由2011年末的68个达到520个;投资5034万元,实施防灾减灾项目24个;投资2500万元,建成殡仪服务设施项目1个;投资825万元,建成救助管理项目1个;投资160万元,实施婚姻登记项目8个,有力提升了全市民政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5年来,全市建成市妇幼保健院、全科医师培养基地等市县级医疗机构36个,改扩建乡镇卫生院79个,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681个,每千人拥有床位数5年实现了翻番。市广电新闻中心建成运行,县区数字影院、农家书屋实现了全覆盖,全民体育健身活动蓬勃开展。5年来,新建改建校舍260多万平方米,乡镇中心幼儿园实现了全覆盖,全市顺利通过“两基”国检,华亭、崇信、泾川、灵台4县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均衡达标验收,平凉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平凉医专升格为甘肃医学院,填补了全省省属西医本科院校和平凉市本科院校的空白。

新闻推荐

一定努力学习将来回报社会

练小丽临走前,默默地在背后看着妹妹为自己做鞋垫。兰州晚报讯(记者常舒清通讯员王富强文/图)8月18日,家住平凉市灵台县百里乡梨园村庙头湾社的练小丽收拾好行囊,在爷爷陪伴下,准备去省城兰州的兰州城市...

灵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灵台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