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苹果趟出富民路——灵台县以“四新”推动苹果产业转型升级

平凉日报 2016-10-26 00:00 大字

□本报记者郭海凤

经历“三起三落”的挫折之后,灵台县肇始于2007年的新一轮苹果产业发展从起步之初就落后于人,像市内静宁、庄浪、泾川以及周边长武、彬县、千阳等县,无论是基地规模、质量效益还是产业链条、品牌效应,都大幅领先灵台。如果继续“穿着新鞋走老路”,那么,走着走着将无路可走。为实现果产业后起赶超、弯道超车,近年来,灵台县遵循现代农业发展规律,认真学习借鉴世界果业强国和国内果产业发达地区先进经验,大力实施了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为主要内容的转型升级工作。目前,承载兴果富民希望的果产业转型升级实践正在灵台大地如火如荼地开展。

以新品种提早布局市场

提起2015年国庆之后的那次果品滞销,灵台的果农至今记忆犹新。去年果品市场先扬后抑、收购价格先高后低,而灵台县苹果的主栽品种以红富士、秦冠等晚熟品种为主,当果品集中上市时,恰恰遇上了市场滞销,上好的果品被收购商刻意压级压价收购,下捡果、残次果更是无人问津,最后堆在地头白白烂掉。究其原因,市场行情低迷、销售渠道不畅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苹果的品种布局有问题。

据统计数据显示,在灵台县22.67万亩现有果园中,早中熟品种不足3%,剩下97%以上的都是晚熟品种,而就是在这不到3%中,也大多数是穿插栽植的授粉树,全县没有一处集中连片5亩以上的早中熟果园,这直接导致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

“栽植单一品种,市场行情好的时候销路没有多大问题,一旦遇上特殊年份,供大于求以及由此产生的市场流通不畅、销售价格低迷、压级压价收购等问题就出来了。推动果产业转型升级,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品种合理搭配的问题,这要作为实现产销对路、增加群众收入的关键措施来抓。”面对去年的果品滞销局面,该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崔仁杰如是说。

为此,灵台县深入分析市场行情和供需状况,并充分听取县聘果业技术顾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赵政阳和袁景军的意见,提出了早中晚熟1:5:4的品种布局指导意见,以实现果品合理搭配、分期上市、错时销售。

这项工作从去秋果园新植已正式开始。在去秋已栽植和今秋规划新植果园中,早熟、中熟和极晚熟果园面积累计达到新植总面积的61.3%。

10月24日,在位于灵台县独店镇林王村的钰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访时记者了解到,该公司今年建办的矮砧密植果园,将一次性定植极晚熟瑞雪品种600亩,建成后,将成为全县乃至周边惟一一处极晚熟果园。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瑞雪是我国自主繁育的优秀品种,之所以选择该品种,一方面是品质好、产量高,另一方面,不同于目前果品市场上的一片红,瑞雪以其主打的黄色很好地迎合了消费者差异化、尝鲜型消费心理,更重要的是,瑞雪可以填补晚熟苹果采收之后的市场空白。

以新技术提升产业效益

这几年,记者在灵台县采访时总有这样的感觉,什字塬面由东到西50多公里的地界上,成片的果园园容园貌差别很大。经咨询该县果业局技术人员,原因在于果园管理过程中,不同年度、不同乡镇的技术标准不统一、指导要求不一致,拉枝、喷药、修剪、施肥等环节技术指导和措施落实各不相同,导致同一年度果园树势有强有弱、挂果有前有后、质量有优有次,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整体优势。

现代苹果产业是用现代工业思维、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武装的产业,必须在先进理念的普及、先进技术的推广上先行一步。在果产业转型升级实践中,该县始终把先进实用技术引进推广和集成创新摆在首位,由县聘果业技术顾问赵政阳和袁景军教授担纲,组成专门技术班底,就灵台苹果产业发展技术路径进行了详细规划。他们以现有的技术流程为范本,根据乔化园、矮化园以及中间砧、自根砧等矮砧密植果园不同特点,把一些先进的、适用的、实用的技术措施镶嵌进来,把一些落后的、不合时宜的技术措施剔除出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符合实际、配套成龙、标准统一、指向明确的有灵台特点的技术路线图。果园管理过程中,各乡镇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一个调子地抓好技术措施落实,评价果园管得怎么样,县上也一把尺子来衡量,从而有效解决了果园管理中标准不一、手劲不一的问题。

近期正是果园秋管关键时节,记者在西屯镇白草坡村果园秸秆覆盖现场看到,果农正在按技术员指导的统一技术标准进行树下秸秆覆盖。该镇镇长王建平说:“按照全县统一的技术规范,我们选择部分地块进行了树下秸秆覆盖试点,实践证明,这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提高土壤通透性方面有着良好效果。今年全镇计划扩大到1000亩,明年力争实现全覆盖。”

以新模式开创发展新境

以自根砧、中间砧为代表的矮砧密植栽培模式代表了世界苹果产业发展方向。据赵政阳教授介绍,目前,荷兰、意大利等果业强国已全部实行矮砧密植集约栽培。栽后当年开花,第2年挂果,第3年亩产1500—2000公斤,进入盛果期稳定在3000—5000公斤,持续12—15年。

反观灵台县,2013年以前,全县不仅没有一处自根砧和中间砧果园,就连短枝型果园也屈指可数,这直接导致单产不及欧美的1/3。加之受乔化果园劳动强度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等因素影响,果园没人管、没法管的问题十分突出,这也是一段时间该县果园管理水平上不去、效益上不去的主要原因。

“矮砧密植栽培以其高产出、高品质顺应了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需要,以其集约栽培模式顺应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以其工厂化、车间化务作顺应了劳动力就近就业的需要,以其省劳力、易操作顺应了老龄化社会的需要。种种情况表明,推动果产业转型升级,是灵台果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在全县果产业转型升级现场推进会上,该县县委书记刘凯如是说。

早在2013年,灵台县就在考虑果产业如何转型升级的问题,先后引资建办了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准的灵台海升现代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和灵台皇甫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山地矮砧密植果园,在这两个点的示范带动下,截至去年年底,该县已建成矮砧密植果园6处,矮化果园面积达到2.78万亩。在实践中,该县也探索得出了“在有灌溉条件的区域发展自根砧或中间砧,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北部塬区发展中间砧和短枝型,在近山地和山台地发展短枝型或乔化品种”这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也受到了前来灵台考察的国内最大的鲜果连锁销售企业——百果园集团董事长余惠勇先生的充分认可。他认为,灵台果产业发展的方向是正确的、路径是可行的,灵台是一个有条件产好果,也能够产好果的地方。集团将与灵台县携手合作,把灵台打造成为百果园果品采购的重要来源地。

说来也巧,这三种模式恰好对应着三类不同的经营主体,即:自根砧投入大、技术要求高,适宜专业公司发展;中间砧投入适中、技术要求较高,适宜产业大户发展;短枝型投入少、易管理,适宜面上大面积推广。通过明晰不同经营主体在产业发展中的定位,形成了“短枝型—中间砧—自根砧”梯次推进的产业发展格局,充分调动了市场主体参与果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仅在今秋果园新植中,该县就落实矮化果园面积2.17万亩,占到新植总面积的72.3%。该县计划,到2020年果园面积达到40万亩,其中高标准矮化果园面积10万亩,矮化果园面积占新植面积的70%以上,乔化果园控制在30%以内。

以新机制保障转型成效

好的机制是工作落实的催化剂和助推器。灵台县不断优化领导机制、推进机制和落实机制,不断形成了工作力量向转型升级集中、优势资源向转型升级聚拢、工作成效靠转型升级显现的工作格局,有力地加快了果产业转型升级进程。

领导机制方面,全面落实果产业发展党政“一把手”负责制,进一步加大果产业在党委责任书和综合经济目标管理责任书中的考核权重,并通过外出考察、选派培训、考核测试等方式,倒逼“一把手”学习和熟悉果园管理技能。

干部机制方面,坚持在产业发展中识干部、用干部,仅今年换届中就优先提拔使用果产业一线干部7名,形成了干部用产业说话、产业替干部说话的良好氛围。

投入机制方面,采取争取资金、整合项目、财政列支、乡村筹资、双联帮扶等多种渠道,近5年相继筹措1.85亿元用于果产业开发,年均投资达到3700多万元,占年均公共财政收入的1/3强。

经营机制方面,出台了促进土地规模流转的意见,鼓励果农通过转包、互换等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职业农民”“公司+基地+果农”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近3年,全县就培育涉果龙头企业13户、家庭农场11个,注册成立果品专业合作社160个。

……

风正好扬帆,转型正当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伴随着转型升级的强劲东风,灵台果产业必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健步前行并焕发出强大生机。

新闻推荐

这个“总管”受欢迎

这个“总管”受欢迎本报记者惠程华通讯员王富强曹鹏伟今年月底,常年在外打工的任亚斌兴冲冲地回到位于达溪河畔的灵台县西屯镇白草坡村的老家,想利用乔迁新居和儿子满月之际,大办宴席招待一下邻里和...

灵台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灵台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