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给梦想插上飞翔的翅膀

平凉日报 2016-09-03 00:00 大字

□本报记者王富强

近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以《黄土高坡的大学梦》为题,对即将步入大学校门的灵台县百里乡梨园村练小丽克服困难、勤奋学习、努力延续上学梦的感人故事进行了报道。节目播出后,社会各界迅速以不同方式向练小丽伸出了援助之手,她的大学梦,从遥不可及骤然拉近到咫尺之间,上学难、生活难的问题迎刃而解。

贫困是寒门学子求知求学道路上最大的拦路虎,因此他们摆脱困境的愿望比常人更为强烈。早在2014年,这个父母久病、妹妹残疾、爷爷年迈、劳动力严重不足的苦难之家就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关注,县上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对练小丽家进行了多方面扶助,解决了他们一家吃饭、住房等基本生活困难,并为她在县上求学提供了保障。这次,通过媒体呼吁,练小丽上大学所要担负的高昂学费又得到解决,使她的学业不致中断。社会各方共同发力,帮助一个贫寒之家化解着生活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练小丽借助社会的力量,摆脱了眼前困境,离梦想更近一步,这样的局面无疑是可喜的。

练小丽所代表的是一个有着“贫困”标签的农村社会贫困群落,她是有幸借助外力获得“新生”的一个幸运儿,她的“大学梦”在政府、媒体、社会和爱心之士的合力帮助下,最终如花般绽放。但在练小丽的身后,还有“李小丽”、“王小丽”们,他们依旧挣扎在贫困生活边缘,并因此失去向梦想进发的力量。如何能“叫停”这样的悲剧?如何能让“寒门”多出“贵子”?从练小丽的故事里,我们不难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在贫困学子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积极求学态度的前提下,在地方政府积极利用政策的原则性和地方的创造性,给他们基本生活保障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媒体发挥“鼓”与“呼”的天然优势,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关注,形成“援寒”和“帮寒”的社会风尚,进而让这股“风”汇聚成“暖流”,给贫困孩子的梦想插上飞翔的翅膀!如何避免社会帮扶“一阵风”现象的发生,记者认为,政府要通过正面宣传来积极引导,动员鼓励全社会各方力量积极投入到扶贫济困活动中来,形成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受益者的局面,进而实现社会力量帮扶全覆盖、社会帮扶常态化。

懂得感恩的练小丽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这样写到:“我读了12年书,拿了8年国家助学金,家乡政府给予我很大帮助。现在来自各地的人又帮我解决了上大学的困难,我真的很感激。我会以所有帮助过我的人为榜样,努力回报社会,把这种乐于助人的美德延续下去。”

新闻推荐

省“园丁奖”灵台县第一中学教师

省“园丁奖”灵台县第一中学教师

灵台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灵台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