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铜博戏俑铜博戏俑铜博戏俑时代汉代出土地点灵台县珍藏

甘肃日报 2016-08-16 07:13 大字

铜博戏俑

铜博戏俑

铜博戏俑

时代:汉代

出土地点:灵台县

珍藏单位:灵台县博物馆

六博,是中国古代一种十分流行的智力游戏,玩者以6枚“箸”投于枰上,视所得筹数决定行棋之路,被认为是象棋类游戏的源头,可两人亦可四人对局。根据史料记载,六博的发明最迟不会晚于商代,到了战国时期已相当流行。秦、汉时期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西汉时期朝廷设有博侍诏官。六博最初是一种带有比赛性质的娱乐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赌博手段。到了汉代甚至出现了一些专以博戏为业的人,被称为“博徒”。汉以后,六博渐衰。

灵台县博物馆收藏有一套铜博戏俑,1组4件,最高者9.2厘米,最宽者9.7厘米。4俑皆呈跪坐姿,底面平整。宽鼻阔嘴,身着汉代高领宽袖长袍。二人脑后盘发束髻;另外二人以包巾裹首。4俑身姿不同,神态各异:有的前倾仰首;有的垂臂塌肩;有的袒胸露膊,似在伸手探取;有的屈腿斜身,默然抚膝静待。他们的面部表情也大不相同:或喜笑颜开、或怒不可遏、或凝神沉思、或忧愁悲伤,生动逼真地还原了当时博弈中人物不同的反应和心理变化,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已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该组文物出土于甘肃省灵台县西汉墓葬,出土时4俑相向跪坐,中间放置长方柱形牙质棋子(三枚完整,其余朽碎)。相关专家依据其形态和出土时的位置推测这组铜俑为当时用于镇压席子的席镇。

在高足家具传入中国之前,人们一直过着席地起居的生活,自史前直至魏晋,席子一直都是古人最常用的生活用具之一。其质地有许多种,用薄竹片编织的叫“筵”,用蒲苇编织的称“席”,贵族阶层还使用兽皮拼裁或以兽毛、丝线编织的高级软席。但无论哪种质地的席子,其四角皆容易卷边,起身时还会移动,需用重物压之,因此席镇应运而生。此外,古人布席讲究位正,孔子曾说过“席不正不坐”的话。要保持席正,也需用重物压之。《楚辞·九歌》:“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蒋骥注曰:“镇,压席者。”早期多用石镇,后来渐用玉镇和金属镇,以青铜镇最为常见。《说文》:“镇,博压也。”段注以“局戏”释“博”,说许意“谓局戏以此镇压”。可见镇在当时确和博戏关系密切。

灵台县博物馆收藏的这套青铜博戏俑取材自当时人们进行六博时的生动形象,并用之于博戏镇压,可谓构思精妙,妙趣横生,充分表现出了当时的世俗和人性,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甘肃省博物馆 茹实)

新闻推荐

央视《百家讲坛》开播“甘肃针灸大师”

商报讯(记者李东朝通讯员郭海凤)3月25日至27日,央视《百家讲坛》连续播出世界针灸医学鼻祖皇甫谧的故事系列讲座《名医是这样成名的之皇甫谧》,讲座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博士、中国中医科...

灵台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灵台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