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四融”平台是个宝 方便群众少不了——农业银行平凉分行建设“四融”平台服务三农工作综述

平凉日报 2015-12-02 18:12 大字

□本报记者胥富春

集融通、融资、融智、融商于一体的“四融”平台,是农行甘肃分行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的渠道、产品、资源,以互联网为桥梁,以普惠金融为导向的“三农”服务平台。

今年2月,农行静宁支行被省分行确定为全省首个“四融”平台建设行政村全覆盖试点推进行后,2月16日(腊月二十八)早上7:00,市、县有关负责人召开启动会,对这项工作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安排部署。2月21日(正月初三),市、县农行抽调的40名员工全部到岗,分8个工作小组赴全县24个乡镇分片包干开展工作。

工作推进中,他们探索总结出了可操作、可复制的“静宁模式”,即在布机选点上坚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农村小超市、农资供应企业、果品收贮企业、通信运营代理商、便民服务点商店“六个优先”;推广策略上采取“果商、农资供应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政府、通信运营代理商+‘四融\’平台+农户”“五种模式”;营销方式上采用入户宣传、厅堂营销、短信群发、微信扫描“四个平台”;业务交易上选择借记卡+触屏终端、网上银行+PC机、K码支付+手机客户端“三大载体”;宣传培训上借助乡村两级行政组织、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两大阵地”;推广目标上突出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足不出村享受产前、产中、产后全流程互联网金融服务“一个主题”,为全省推广打下了基础。

用农行平凉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史砾鑫的话说,“静宁模式”的核心在于:突破了服务三农短腿的瓶颈,密切了银政银企之间的关系,带动了整体业务的发展,助推了农村基础设施和物流业的改善,成为农行在全省快速复制推广的模板。

为保证终端布设到位后,农民群众用得着、会操作,切实发挥作用,按照“终端机具布放到哪,业务培训跟进到哪”的要求,农行工作人员自制PPT讲义巡回各乡镇、服务点开展培训,累计辅导近3.5万余人(次),惠及近14万农户。通过开展培训,辅导农民学会使用惠农卡、办理双联贷款,提高信用意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拓宽脱贫致富门路,加快致富步伐,教会农民根据自己的生产经营实际,个性化地选择农行产品。

试点以来,在静宁县共布放“四融”平台终端机具365台,实现了全县24个乡镇、333个行政村全覆盖,“四融”服务点共发生融通交易23.06万笔、交易金额6.71亿元,实现网上注册用户2.68万户,成功发布交易信息10786条,发生线上交易10167笔、交易金额7.41亿元,注册企业网店24户。受益群众发自内心地说:“‘四融\’平台是个宝,方便群众少不了。”

“四融”平台建设工作受到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和关注。3月30日,省委书记王三运在平凉调研期间,由市委书记陈伟陪同到灵台县百里乡新庄村惠农服务点现场观看了“四融”平台终端。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中国农业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李振江先后调研指导平凉“四融”平台建设工作。农行甘肃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韩国强五次赴静宁县调研指导“四融”平台建设工作,与基层干部群众交谈,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具体问题。

市委书记陈伟多次调研指导“四融”平台建设工作,与农民群众交流,听取他们在使用中的想法和感受,对这项惠民工程多次给予肯定,并在6月25日召开的全市***精准脱贫工作会议上讲到:“农行在静宁开展的‘四融\’平台建设试点工作,真正把为农服务送到了千家万户,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是金融支持扶贫攻坚的成功探索。”

“四融”平台建设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甘肃日报、甘肃电视台等多家主流媒体对这一工作进行了多次跟踪采访和深度报道,有效提升了农行的社会形象。农行平凉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史砾鑫说,平凉农行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终端设备布设到乡村,并教会农民使用,充分体现了“务实、创新、苦干、奉献”的平凉农行精神。有些农行干部连续数月吃住在基层,很长时间难得回一趟家,不仅服务了三农,也锤炼了党性,加深了农行员工与农民群众的感情。

新闻推荐

让每个孩子享受优质均衡教育

...

灵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灵台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