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姚卫平和他的家庭舞台

平凉日报 2015-01-24 18:47 大字

□本报记者曹鹏伟王富强

1月6日下午,天空飘着点雪花,老姚家的小舞台又开腔了,院子里的大喇叭一响,左邻右舍的乡亲闻声赶来,围坐在老姚家的小舞台前观看秦腔演出。“我听见戏开咧,饭还没吃完就跑了过来!”村民姚长贵说。

老姚家的小舞台设在上房的北墙前,后有墨绿色幕布,四平米的“微舞台”铺着红地毯,杵着两个高杆话筒,台侧是二胡、板胡、鼓锣钹、点歌机,台前两个大音响和两排椅子……主人老姚对记者说:“这是我家的家庭文化舞台,只要朋友和乡亲们有时间,这场子随时开!”

今年63岁的姚卫平是灵台县新开乡底庄村白坡社人,说起自己的家庭文化舞台,他说自己对秦腔和二胡的热爱由来已久,是这份热爱促使他建起这个家庭文化舞台。

上世纪60年代,姚卫平上小学,通过听广播、看演出,就渐渐迷上了二胡。虽然当时只重复演出《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样板戏,但他乐此不疲,一有时间就跑去看。他用自己好不容易积攒的2.5元钱买了把旧二胡,从此如获至宝,有空闲了就拉,自学摸出了套门道,学校组建文工队,排演《智取威虎山》,他给做二胡伴奏。

1971年高中毕业之后,姚卫平教过书,在乡上的有线广播站和综合场工作,9年忙碌的时光让他失去了闲暇,他的二胡蒙上了一层灰。

上世纪80年代初,县上包产到户之后,姚卫平去了县城,开了一家电焊部。那时候全县的电焊就两家,姚卫平手艺好,生意不错。1994年,他成立了铁附件生产公司,为电力配附件并对设施镀锌,除了本地之外,生意还做到了庆阳、长武、麟游等地。虽然事业有成,但他心里总有点缺憾,那就是二胡和秦腔,他已经荒废了好多年。

2009年,姚卫平将厂子交给了儿子。自己腾出身子之后,闲着没事,就买了把二胡,一有时间就去街角跟一伙秦腔爱好者切磋、表演。久而久之,汇聚了一个小圈子,姚卫平为了让圈子的活动经常开展,他把自乐班建到自己位于县城东风桥南的铁附件生产厂里,买了乐器和音响,每天黄昏烧水熬茶,多的时候能来三十多人,拉的拉,敲的敲,唱的唱,看到这一切,姚卫平打心里高兴。

去年,姚卫平在家里盖起了新房,他就搬回到老家住。没人跟他一起耍二胡唱秦腔,他打心里难受。有天在他自拉二胡时,突然想出了一个主意:在家建个舞台不就好了!

主意已定,说干就干。于是,他在家里的上房建起了小舞台,搞装修,挂幕布,购置新电视、音响和乐器,还给院子的核桃树上架个大喇叭……不到一个月时间,建起了家庭文化舞台,虽然花了两万多元,但姚卫平觉得值。他常常邀请县城的戏曲爱好者们上他家玩,大家来一看,都乐开了花:“老姚把舞台搬回家了!”

姚卫平的大儿子姚程说:“我爸有时候给我打电话,叫我开车把和他一起耍的叔伯们拉到家里来唱戏,只要我有空,就把大家拉上去耍。”

在这间既是上房又是家庭文化舞台的三间房子里,南墙边是两个大圆桌,老姚说:“老伙计们既然来了,就得有家的感觉,管顿便饭已成了习惯。”记者问老姚的老伴刘爱爱,人来人往烦不烦,她说:“我也爱听他们唱戏,只要有人来,我就高兴!”

姚卫平说,现在家里成了业余秦腔爱好者的聚集地,常来的人有县城的退休老干部、工人、生意人,也有新开乡的老乡们,只要大伙都爱来,耍美,他就高兴。

新闻推荐

灵台开展留守家庭亲情化服务

...

灵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灵台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