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海龙山探胜

平凉日报 2014-08-20 19:05 大字

□石巨福

关山东麓的海龙山远远望去如莲盛开。海龙山有一道观,谓之圣母殿。道观东南一公里处有一溶洞,名海龙洞。海龙洞掩映于茂林深处的山崖上,有潺潺溪流溢出,人称海龙泉。

这一殿一洞一泉,串起了海龙山瑰丽迷人的风景链,游览者无不为之沉醉,沉醉于迷人美景,更沉醉于神奇传说。

相传明代淳化年间,陕西长武县一位李姓姑娘,父母早亡,孤苦伶仃,满头疥疮,投亲甘肃灵台县横渠的舅家,其表兄、表嫂嫌她相貌丑陋,让她放牧牛羊,晚间与羊同歇,表侄女同情她的际遇,经常偷偷予以帮顾。

转眼间,她长到了十二岁,渐明事理,在山里与人相处极好,时常周济穷人,帮助孤寡,体恤伤残,孝敬老人,深受乡民尊敬。某晚,表侄女去看望表姑,透过门缝,发现她正取下银光闪闪的银凤冠梳理头发,乌黑的头发如瀑倾泻,十分好看。表侄女十分惊喜,悄悄告诉了父母。表兄、表嫂以为发大财的机会到了,决定把银冠抢到手。表兄、表嫂和表侄女一同进了羊圈,她却早已了无踪迹,她长年累月捻的毛线变成一根红线,通向外面深林,气急败坏的表兄、表嫂把她放羊用的双杈拐棍随手向外一扔,顺着红毛线去寻她。出门进山,毛线绕得满山全是,顺着毛线,翻山越岭,跨沟过河,苦苦寻觅百十里路,终于在关山脚下海龙山顶见到了他们扔出的拐棍,拐棍深深扎进土里。他们甚感疑惑,便起誓,如果拐棍三天内发芽,就给她修庙立祠。第三天,枯朽木杈果真发出了新芽。大家这才相信她已成仙,便兑现前誓,修建庙宇,尊崇她为圣母娘娘。

圣母娘娘的表侄女心地善良,情牵姑姑,沿着红线一路追赶,边追赶边哭喊“姑姑等”、“姑姑等”,西行一百余里止红线尽处,一口岩洞赫然出现,洞口有红漆榜书“海龙洞”,洞内清流急湍,无法进入。只见一位头戴凤冠,身穿霞帔,貌似离别姑姑模样的女神在里面岩石上打坐,小侄女喊叫姑姑,女神不应,小侄女急切之中化为一只飞鸟,在海龙山周盘旋鸣叫,其情切切,其意深深,凄厉婉转,十分感人,这只鸟就是斑鸠。据说这位侄女亦被尊为圣母娘娘的侍女。

圣母娘娘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华亭和灵台两县人都知道了,认为海龙山是圣母娘娘坐化之地,便以山为名,称海龙庙为圣母殿,圣母娘娘为海龙圣母,是可为百姓赐福降祥、送子祈雨、驱恶除魔的福禄之神,历代深受敬仰。

史料记载,圣母殿历经明万历、清宣统和民国二十三年三次大的修葺,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一大名景。去海龙洞的道路充满刺激与惊险。我们以采访的名义,在几位村民带领下,穿越一个长满油松林的崾岘,走下一段长满杂树的斜坡,经过一段陡峭的山崖,就到了海龙洞。这其间最难走的是接近海龙洞的万丈山崖,山崖之侧,只有一条容身一人攀爬的弯曲山道,说是山道,却不是道,而是叫人望而生畏的几个脚窝、几根树桩,只有小心翼翼地一寸寸挪动,才能安全下到洞口。

相传在明万历二年前,这里是一座银矿。有一天,一个矿工发现一红衣女子驰马山间,忙告知他人,引得所有工人出洞寻觅,就在这时,轰隆一声,满洞涌出大水,随水出现一块大石,上书“海龙洞”,还附小字“海龙圣母成仙之地”。银矿由此废弃,“海龙洞”声蜚山外。

游览海龙山的人,大多是奔着赏洞去的。海龙洞位于一堵硕大的山崖下,洞口一丈多高,洞里有四潭,呈串珠状,总面积55平方米,洞深60多米。这是典型的“喀斯特”溶洞,有千奇百怪的钟乳石,石雕水琢图案美不胜收。

入洞十多米,洞体变矮,岩壁湿滑,需弯腰躬行,脚下泉水彻骨冰冷,借着微弱的手电和蜡烛,我们小心翼翼地踩在光滑的岩面上,手把湿冷的岩角,尽管千般小心,还是一次次踩在水里。进约八米,为第一潭,此处潭高约二米,潭面两米见方,上架独木桥,供人通过。第二潭空间略小,潭水渐深。第三潭直径大约两米,岩体土黄,上架独木桥,非诚心祈雨者未敢行。据说第三潭的泉水一股流到本地上关乡,一股流到陕西。第四潭叫皇潭,也叫神潭,是传说中的海龙圣母坐化处,由于极其险阻,至今无人能及。

小小的石洞探险,我们花了一个多小时,除惊险剌激而外,更多的是惊奇与感叹:只有经过历练,才会获得升华。

海龙山北边是甘肃华亭,南边是陕西,一山牵两省,每年农历三月初十和七月十二日为圣母殿庙会日,前来谒山朝庙的人络绎不绝。清末民初,横渠李姓人家每年都要抬轿恭请“圣母”(海龙圣母坐像)回娘家。现在每年逢庙会,横渠李姓人家依然有不少前来祭拜,他们在此也会受到圣母娘家人的特殊礼遇。

新闻推荐

灵台县嘎啦苹果喜获丰收众多客商上门收购使果农吃上了

...

灵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灵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海龙山探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