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戏剧览胜】奇妙的灯盏头剧

甘肃日报 2014-06-18 18:18 大字

【戏剧览胜】奇妙的灯盏头剧

□ 周 琪

奇妙的灯盏头剧

平凉市灵台县流传有被称为灵台灯盏头剧的剧种。灵台灯盏头剧又名锣鼓噪、碗碗腔。最初流行于灵台县新集、龙门、上良、星火、朝那等乡,后传至平凉、泾川、崇信、安口等地,以及陕西的千阳、麟游、陇县、凤翔等县。

灯盏头剧确切产生年代已无考。据说最初是明末清初战乱期间,百姓乞讨求食时唱的曲调。当时唱的是本地民歌、小调。在长期乞食活动中,逐渐形成一种有板有眼的固定腔调,后又用农村家家都有的油灯碗碗击节。灯盏碗碗敲起来清脆悦耳,从而成为灯盏头剧的专用敲击乐器。入清以后,做为一种民间娱乐活动保留了下来,俗称唱曲子。每年农历二月二闹神会时,成为当地敬神祈福,娱神娱人不可缺少的节目。后灯盏头的唱腔被皮影戏采用,用于皮影戏的演出,民国以来,已有专用灯盏头唱腔的皮影班。上良乡的杨世民班、星火乡的杨进元班、朝那乡的巩万林班都很著名。杨世民因会的戏多,演唱水平高,并会做影子,被称为灯盏头的“戏母子”。1958年由皮影戏正式改为真人演出,搬上舞台,并将灵台县秦剧团改为灵台县灯盏头剧团,演出了第一个剧目《吹鼓手招亲》。此后,以灯盏头剧这一新的剧种名称排演了《槐荫记》《楼台会》等剧目,先后多次参加省、市、县的各种调演、汇演,并得以确认。 

灯盏头剧在搬上舞台前,有传统剧目400余本(折),常演的有100余本,这些剧目大多数是由秦腔剧本移植过来的,也有皮影艺人创作的剧本,如《猴子碰头》《闹地狱》《火烧李儒》《刘木礼吃面》《玄人锄谷》等。灯盏头剧的传统剧目由于有固定的演出本,角色分行,故大都可直接用作舞台真人演出。灯盏头剧登上舞台,先后创作移植了《分家》《井下炮声》《送肥记》《争先恐后》《口袋阵》等大量现代题材剧目,丰富了灯盏头剧表现生活的范围。

灯盏头剧的音乐属板腔、曲牌混合体。主要板式有[二六][慢板][尖板][滚板]等。除[滚板]外,其他板式都有苦音和花音之分。演唱时真声(本声)和假声(二鬼声)互用。须生(老生)、老旦、丑全用真声;花脸用假声喉音(又称净音);小生、小旦、青衣吐字用真声,拖腔用假声。灯盏头剧的乐器,除特有的用小铁棒敲击灯盏碗碗外,文场主要有二弦子(弦为牛筋做成),笛子、月琴、板胡、唢呐等;武场使用秦腔打击乐器,但以连环板代替牙子。连环板共两块,枣木做成,以牛筋串,用以敲击板眼。

灯盏头剧在表演上无特点,各行当的表演都以秦腔的表演为准。1958年组建的灯盏头剧团就是原灵台县秦腔剧团,灯盏头剧的主要演员如强新民、吴醒民、王秀芳、李惠霞等,也都是秦腔演员。1958年至1961年灯盏头剧团培养的学员,后也多改唱秦腔。自1961年以后灯盏头剧无专业剧团。2007年,灵台灯盏头剧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新闻推荐

关于对于海波等同志进行任前公示的公告

关于对于海波等同志进行任前公示的公告关于对于海波等同志进行任前公示的公告现将省委研究拟提拔任职及平职转任重要职务的于海波等42名同志的有关情况予以公示,接受广大干部群众监督。如发现廉洁...

灵台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灵台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