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中国梦·我的创业梦】陈巧娥的木偶戏情缘

甘肃日报 2014-06-30 18:11 大字

【中国梦·我的创业梦】陈巧娥的木偶戏情缘

陈巧娥的木偶戏情缘

本报记者 惠程华 通讯员 马红梅

麦黄时节,灵台县木偶戏传承人陈巧娥和木偶戏爱好者走村串镇,为农民群众表演木偶戏。在邵寨镇文化广场的舞台上,只见她轻移碎步、高举扮相俊美的木偶,字正腔圆地唱着《花亭相会》:“前边儿走的是高文举,后边儿紧随张梅英,高文举偷眼把她看,张梅英后面观貌容……”

伴随着锣鼓家什的节奏,栩栩如生的木偶在台上惟妙惟肖地表演,台下观众乐得前仰后合,掌声阵阵。

木偶戏在灵台又称“肘胡子戏”,被列入甘肃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与戏曲结下了终身之缘。”陈巧娥说,1975年的一天,长武戏校的老师来到长武中学选拔学生,当时只有13岁的陈巧娥凭借天生的好嗓子,成为戏校演员组的一名学生。此后的5年时间里,她每天都练习台步、下腰、耗腿、眼神等各种基本功,还要“吊嗓子”,为她日后的秦腔表演和木偶戏表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0年,陈巧娥进入灵台县木偶剧团,开始真正从事木偶戏表演。虽然是戏校科班出身,但她对挑木偶还比较陌生,刚开始只能挑配角。

“我常在后台偷偷看师傅是如何挑木偶的,慢慢琢磨练习,实在不懂的再请教师傅。”陈巧娥说起当时的学艺过程,沉浸在了幸福的回忆之中。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努力,她逐渐掌握了木偶戏的技巧。

上世纪80年代,木偶戏十分“吃香”。有的人赶几十里山路只为看一场木偶戏,有时候前台没位置了,好多群众就到后台来看他们表演。“那时,我们剧团常年都在外演出,只有收麦的时候才放几天假。”陈巧娥回忆道,“演出时吃住在群众家里,每次饭桌上都有油饼、酸汤面。”他们被农民群众待为上宾。

随着电视的普及,木偶戏表演跌入了低谷,陈巧娥所在的木偶剧团也解散了,但她并没有放弃对木偶戏艺术的追求。她利用更多的时间潜心学习木偶戏表演,观看名家的演出光碟,反思、揣摩、模仿各种角色的表演技巧,积极和木偶戏爱好者同台演唱,共同切磋。在遇到节日和庙会时,她还会和木偶戏的票友登台演出。

“木偶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成的,胳膊上得练下劲,才能保证木偶娃娃不塌下来。手指要灵活自如,才能把木偶挑得栩栩如生。要想达到‘人偶合一\’,就要揣摩剧情人物的心理活动,反复练习。”陈巧娥说出了演好木偶戏的秘诀。

2006年9月,她参与的灵台木偶戏组团代表平凉市赴省城兰州参加西部经济贸易交流洽谈会开幕式,他们表演的木偶戏备受观众青睐,享誉金城。2010年灵台木偶戏被列入甘肃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她成为木偶戏传承人。

木偶戏传承人,赋予了她新的使命,从此她的木偶戏登上了灵台城乡的舞台,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享受到“文化盛宴”。 

灵台县皇甫谧文化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看到了木偶戏的艺术价值,去年也把木偶戏表演列入演出剧目。陈巧娥信心满满地说:“我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看到木偶戏的艺术价值,把这个根植于民间的艺术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新闻推荐

楼顶乱搭乱建 埋下火灾隐患 清理整治遭遇机制障碍兰州全面整治楼顶违建

楼顶乱搭乱建埋下火灾隐患清理整治遭遇机制障碍兰州全面整治楼顶违建泰生大厦楼顶彩钢房着火时的场景(资料图片)本报记者朱宇鲲近年来,因在楼顶乱搭乱建而引发火灾的事件时有发生。楼顶的平台承担着...

灵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灵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