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本报记者李玉成新年第一天的中午天气格外的暖和在此起

平凉日报 2014-02-08 19:31 大字

□本报记者李玉成

新年第一天的中午,天气格外的暖和,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记者来到了灵台县什字中心敬老院。

敬老院里充满了热闹的气氛,不断有人出出进进,院内休闲广场,三三两两的人群有晒太阳的,有在健身器材上活动筋骨的,还有凑在一起议论马年的春晚的,看上去既有外面的人,也有敬老院的老人。

一个老人说:“你还不喜欢小品,我就喜欢看小品,小品就是耍怪哩,惹得人笑哩,过年就图个热闹。”说这话的老人是郑德九,今年65岁,是什字镇南沟村的孤寡老人,他看上去性格开朗,记者问他在敬老院里年过得咋样?他说:“我们过得好不好,你在院里走走看看就知道了,个个人脸红堂堂的,我们这些人以前没有家,过年都是一个人,到了院里,工作人员把我们当亲人,吃饭洗衣不用管,真正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年三十晚院里为我们摆了三桌酒席,热菜、凉菜、饺子一大桌,院长和工作人员还给我们敬酒,向我们拜年,比起以前,这日子真是‘天上地下\’。”

听说记者来采访,85岁的老人李生玉也凑了上来,他戴着老花镜,说话文绉绉的:“国泰民才安啊,国家现在好了,我们的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过年前,县长还来看我们,问我们有啥要求?我活了这么大岁数,你说日子这么好,还能有啥要求?我们有个头疼脑热的,院里赶紧为我们看,好得很!”

李生玉话刚说完,李生明接过了话茬:“我去年见过你,你还到我的房间看过我,去年你来的时候我的老伴身体很不好,你看现在她好好的。”旁边的老人介绍说李生明的老伴叫任玉莲,这老两口是大前年入院的,李生明和李生玉是两兄弟。李生明老两口的两个孩子先后患病早亡,失去孩子的他们精神上受了很大的折磨,在敬老院里,身体才慢慢地恢复过来。

记者问大年初一院里安排的年饭是啥?任玉莲说:“是长寿面。大过年的,他们都不回家,早上还到我们房里问睡得好不好。年三十晚上,院长和护理员还齐齐到房子看我们,叮嘱睡觉前把电褥子放在低档。要是一个人,过不上这样的年。”

今年50岁的于双远是院里的工作人员,他春节期间主动向院长说他值班,他告诉记者:“他是老同志了,回家不回家无所谓,再说在院里待久了,很想和院里的老人们过个年。”院长王双成说:“老于心很细,这两天还比平时忙,组织老人们贴对联,挂灯笼,还要叮嘱厨房的师傅把菜炒烂些,因为老人们牙口都不好,还要检查安全。”

和于双远一样,于俊霞也是过年不回家,她是院里的护理员,记者问她院里一个月给你发多少钱工资,她说:“今年加了100元,现在能拿1000元。虽然待遇不高,但是在院里干了快4年,已经和这些老人有了感情,还真舍不得离开。平时工作也不忙,也不累,就是洗洗衣服,打扫打扫卫生,陪老人聊聊天。”38岁的于小霞说丈夫和孩子都理解她,年三十晚上孩子打电话向她拜年,并向她汇报年夜饭是爸爸做的,爷爷奶奶吃的很高兴,让她放心。

院长王双成介绍,院里算上他也只有7名工作人员,人手虽然紧,但是大家心很齐,都把这些孤寡老人当亲人,看见老人们生活得很快乐,他们都很高兴。

在敬老院里,不时有人出出进进,王双成说外面来的人多是给老人们拜年的,他们都是老人们的家门晚辈。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们更注重亲情了,今年院里在过年前走了15个老人,都是老人们家门的晚辈接老人回去过年的。王双成特意解释道:“所以你今天看见院里人少,是不是感觉有点冷清?今年院里只有25个老人。年过罢那15个老人就回来了。”

2013年被授予”全国敬老文明号“的灵台县什字中心敬老院,环境优越,有着一流的硬件,王双成说这么好的条件没有充分利用,也是养老公共资源的浪费。按院里的条件,能容纳150个老人入住,但现在常住老人只有40多个,一方面受经费的制约,院里没有专门的保障经费,每个老人只有290元的供养费,聘用人员的工资、水电费、取暖费等费用开销也很大,如果要让更多的老人入住,就得再增加工作人员,经费从哪里来?没有政策支持的经费保障也制约了敬老院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观念的问题,一些孤寡老人不愿意来,担心别人笑话,生活实在不能自理了才来院里。就什字敬老院来说,目前最需要的是配备一名专业医疗人员,平时老人们有个病疼,也好随时诊治。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王双成坦言他很喜欢这项工作,他计划在年后将加大各种形式的宣传力度,走村串户,上门做工作,力争让更多的人符合条件的老人来到敬老院,安享晚年。

新闻推荐

灵台县积极实施助残民生项目

...

灵台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灵台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