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来的幸福生活
(接1版)
挪出穷窝能致富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仅要让群众“挪穷窝”,还要帮助群众“谋产业”,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十三五”以来,甘肃省先后印发《易地扶贫搬迁富民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力度的实施意见》《甘肃省2020年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若干政策措施》等,在推进项目建设的同时同步谋划富民产业,做到因村因户因人施策。
经多方调研,甘肃省对继续耕种原有土地、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搬迁农户,重点扶持发展设施农业和草食畜牧业,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对依托城区、中心镇和产业园区安置的农户,加大技能培训力度,重点扶持发展劳务、运输、餐饮等服务业解决就业问题;对依山就势改善条件的群众,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加快发展特色林果业和区域性特色产品,拓宽增收渠道。
静宁县原安乡民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张斌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2017年他搬入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造的新房。在政府的引导下发展当地优势果业,栽种了6亩多的早酥梨,一年下来每亩地能最少能收入七八千元。
静宁县界石铺镇大河村也是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集中安置点之一。“按照因地制宜原则,我们引导贫困群众发展饲草种植和肉牛养殖产业。”静宁县界石铺镇镇长李高强说,界石铺镇平凉红牛供港养殖及出口创汇基地采取“政府项目扶持搭建平台,企业带技术市场轻资产经营”的合作模式,自建成以来帮贫带贫作用非常显著。基地帮扶资金按照企业经营收益每年获取固定收益40万元,向12个贫困村每年平均分红2.8万元,有效破解了村集体经济“空壳”难题。同时,带动西川村31户农户(其中7户贫困户)以62.4亩土地入股,每年每亩获得700元的保底分红收入;吸纳镇内12名贫困户到养殖基地务工,年均可获得3万元劳务收入;带动水鱼等村62户贫困户订单种植饲草玉米900亩,每户饲草种植收入1.3万元。
“十三五”以来,富民产业在陇原大地上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上遍地开花,贫困群众实现了安居乐业。
帮扶力度再加码
为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省发展改革委作为省级易地扶贫搬迁牵头部门,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建立了“委党组成员联系市州和未脱贫摘帽县、各处室联系县区”工作责任机制,做好政策设计、项目推进、组织协调和事中事后监管,既发现问题,又帮助市县解决问题,确保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扎扎实实落实到每一户搬迁群众身上。
为减轻新冠疫情对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和贫困人口的影响,今年3月份,甘肃省印发《2020年开发3万个乡村公益性岗位实施细则》,在全省继续开发3万个乡村公益性岗位。对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按每100名搬迁群众1个公益岗位的比例予以倾斜安排,重点保障800人以上大型集中安置点。公益岗位主要有理发员、道路维护员、保洁员、绿化员、水电保障员等9类,每个岗位补贴标准为500元/月。
“今年的主要任务是持续加大产业就业等后续帮扶力度,完成大型安置点教育医疗等补短板项目建设,引导搬迁群众顺利融入新社区、新环境,巩固提升搬迁工作成效。”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翟建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将逐安置点逐户对建档立卡搬迁群众就业产业扶持情况进行摸底核实,建立跟踪服务台账,为精准落实产业就业帮扶措施提供保障。
翟建军说,全省将紧扣“一户一策”,充分利用建档立卡搬迁农户到户产业扶持资金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结余资金,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作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帮助搬迁群众增加收入。通过公益岗位、扶贫车间、“点对点”劳务输出等多种措施,帮助搬迁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同时,以创建文明社区、文明家庭为切入点,通过感恩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社会交往交流等途径,帮助搬迁群众逐步除陋习、树新风,尽快适应新生活,帮助搬迁群众从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引导群众顺利融入新社区、新环境。
新闻推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苹果之乡的产业“升级跳” 静宁县从传统果业向现代果业转变观察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吴正楠燕春丽段睿珺静宁县作为全国苹果优势产区之一,经过30多年的发展,苹果种植总面积达到100万...
静宁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静宁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