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做的就是让他们对明天有信心

酒泉日报 2019-10-12 02:23 大字

◎扶贫日记

在静宁的第一篇帮扶日志中,我写下“走下去才能看到有生命的东西”。对从事文字工作的我来说,文字可以美好,可以润色,但抛开5年来单一的采写工作,我究竟该如何实现自己的扶贫愿望、将如何在平凉市静宁县八里镇靳坪村这片土地上坚守初心?驻村4个月,答案开始清晰了。

那40米也是通往知识大门的道路

9月3日下午,靳坪村小学门前的40米路终于开工硬化了。

我站在轰隆的机器旁,突然想起朋友说的那句话:“只要有一个孩子,就得有教育。无论多短,那也是通往知识大门的道路。”

3个小时后,曾经一直困扰靳坪村孩子雨天上下学的问题解决了。

今年5月,我来到平凉市静宁县八里镇驻村,对靳坪村的认识是从孩子们开始的。他们天真可爱,会趴在墙上喊我,会特地摘果子给我,会喊着姐姐冲到我怀里,也会和我聊学校的趣事,甚至跟着我入户工作。随着和孩子们越来越熟悉,我们发现小学门前的路还是泥路。山区多雨水,孩子们出门总是一脚泥,一不小心还可能滑倒摔伤。在频繁的入户中,大人们的意见也很统一。我们硬化这段路的想法越来越强烈。

7月底,到学校丈量距离后,我将照片和数据上报镇党委,并对硬化的必要性作了说明。镇党委书记张录牛对此事很支持。事情有了眉目,我也有了信心,接下来两次跟进这件事。半个月后,张录牛专门给施工方作了安排。不久,在学校老师和孩子们的见证下,这段40米的道路硬化了。

那天,孩子们跑过来说谢谢。我看着他们笑着跑远的身影,想起一句话:“你永远不知道一个细小的举动可以给别人带来多少快乐。”现在孩子们上学不光路好走了,也更喜欢来村委会。不久前我们配了书屋的钥匙,每天开门,孩子们自己登记借书,有新书来的时候更是热闹。看到可爱的孩子们站在门口认真地问:“王荣姐姐,你可不可以以后都在这儿?”我不知该说什么,但靳坪村留给我的不只是故事。

改变总是从自我觉醒和行动开始

第一次见到张永春是在他家的旧院里。他瘦弱、话少、腼腆。那天入户,他的父亲给我们讲述着陈年旧事,诉说着生活种种。今年30岁的张永春,母亲很早去世了,姐姐妹妹也出嫁了,只有他和父亲相伴过活。我问有什么技能,他低头小声说:“考上了开挖掘机的证。”想到之前村里有跑货运的人,我想帮他联系。他点点头问:“真的吗?”我问他还有没有喜欢做的事情,他低头含糊其词。看得出,当时的他很迷茫。以前,他曾外出务工,家里新盖的19万元的房子,他添了不少钱。一周后,货运司机帮他联系了活。他悄悄告诉我,他虽考了证,但从来没有开过车,无法独立完成,还要照看家里,把杏树、苜蓿处理一下。我说以后再给他找机会。那天,他摘了杏子带给我。我们像朋友一样聊天,慢慢地他和我说了很多心底的话。

张永春因为早年母亲去世,一下子失去了依赖,父亲也无心操持家务。因生活的牵绊,张永春一度颓废封闭。

张永春家在大湾社路边。每次路过我都会过去看看他,老熟人一样问问他的近况、想法。也许是感受到了被人关心和重视,他逐渐开始听取我的意见,努力处理眼前牵绊他的一些家务事。

记不得去过他家多少次了。有时候见他在院里收拾杏核,说一斤可以卖2元;有时候他推着架子车拉草,说也能卖钱;有时候叮叮咣咣处理旧物件……不管在做什么,我欣慰他开始动起来了,不像以前把自己关在房子里睡觉玩手机。

7月底,他主动找我说想把旧院腾空了,过几天就能拆了。看着此前村上一直推进不下去的工作有了进展,我知道这个男孩改变了。我便向他提出务工的建议,此时正是果业纸箱厂的旺季,他应该可以拿到不错的收入。但他以各种借口推脱。话不投机,起了争执,我们不欢而散。这件事陷入了僵局,但我知道他有心结,对打工他一直存在畏难情绪。为了让他增加点收入,在劝说和征求意见后,我为他申请了公益性岗位,负责清扫村上路段,每月500元收入。(上)

□本报记者王荣帮扶队员在张永春家了解情况。

新闻推荐

博物馆里的“历史课堂”

那缀满枝头的红彤彤的苹果,代表了静宁现世的繁华。而在静宁县博物馆里,盛放着静宁的过去。作为静宁人了解自己家乡的...

静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静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