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崔岔村:小支部大服务

平凉日报 2016-10-29 00:00 大字

□本报记者柳静霓

“如果村上没有一支好队伍,我们咋能住进这亮堂的砖木结构房,咋能走上这干净的水泥路,咋能家家都建起养牛暖棚,栽上这么好的苹果树呢。”

在静宁界石铺镇崔岔村,有人若向群众询问这几年巨大变化的原因,村民们都会个个竖起大拇指,“清一色”的评价党组织“好”。

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静宁县界石铺镇崔岔村曾是远近闻名的特困村,外村的姑娘一听崔岔村就直摇头。

2013年,崔岔村被确定为双联村后,在帮扶单位和各级领导的支持下,一系列项目资金接踵而至,昔日贫困的崔岔村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村党支部更是倍感压力巨大,支书赵文学和文书李建平将家中所有的农活全部抛给了家属,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了全村的各项事业上,带领全村党员群众整地修路打水窖,种树养牛兴产业,发挥着村党支部精准脱贫领路者、共同致富纽带人的作用。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连续多年,崔岔村党支部曾经被列为软弱涣散党组织的“黑名单”,这让村党支部成员每到镇上开会都抬不起头。在村支书赵文学申请和镇党委的支持下,崔岔村通过将回乡创业青年、复转军人和致富能人选进村班子,配强了村“两委”班子,开展“五个好”村党支部创建活动,修订完善党务村务公开、镇干部带班村干部坐班等规章制度,教育引导村“两委”班子成员转变观念、改进作风,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不想让乡亲们再受穷了!”是村支书赵文学经常挂在嘴头的一句话。崔岔村全村人口112户506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高达51户239人。

从解决贫困群众最想、最盼、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村党支部积极和帮扶单位及镇政府衔接,以实施***项目为带动,统筹双联帮扶资源,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带领全村党员干部攻坚克难,下功夫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两年多来,硬化村庄主干道11公里、巷道4.3公里和3公里的通社道路,建成小型拱函桥2座,解决了全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完成自来水入户工程,解决了全村饮水困难问题;实施新农村建设,完成危旧房改造及“五改三建”112户,并配套太阳能热水器60台、太阳能路灯21盏;新修梯田1800亩,生态造林2000亩;26公里农电线路也进行了全面改造。

要想脱贫致富,关键靠产业支撑。基于这样的认识,村党支部坚持把产业培育作为增强贫困群众自我脱贫、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紧紧围绕镇村产业布局,带领群众栽植优质3年生苹果大苗5万株,新植果园1000亩,推广旱作农业2000亩,通过积极争取贴息贷款和***项目扶持的方式,在全村建成标准化牛暖棚120座,使每户贫困户都有一个稳定的增收产业,形成了人均2亩果园、2亩旱作农业、1亩菜、1头牛的“2211”多元增收产业格局,使全村48户231人得到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78%,实现了整村脱贫的目标。

“虽然全村只有12名党员,但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每个党员都能心里惦记着群众,处处发挥先锋引领作用,我们小支部也能带领群众办成大事情。”当了多年村支部书记的赵文学这样说。

现在的崔岔村已经彻底改头换面,硬化路通到了家门口,自来水引到了厨房里,家家住上了红瓦白墙的新院落,果产业、旱作农业、养殖业等业业兴旺,村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路子上越走越有劲头,崔岔村从穷村烂摊子一跃成为全镇响当当的“明星村”,村党支部也从昔日的软弱涣散党组织一跃成为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

新闻推荐

8月17日,静宁县征兵体检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截至目前,该县应征体检人数达到610人。图为医务人员对应征者进行眼部检查。 李喜娥摄

8月17日,静宁县征兵体检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截至目前,该县应征体检人数达到610人。图为医务人员对应征者进行眼部检查。李喜娥摄...

静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静宁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