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 共奔小康】静宁:号准脱贫脉 打响攻坚战

甘肃日报 2016-05-03 10:48 大字

【*** 共奔小康】静宁:号准脱贫脉 打响攻坚战

本报记者 宋振峰

到静宁县采访***精准脱贫工作,当地与省里的做法,有几项“巧合”引人注目:

在全省制定出一核、二看、三比、四评议、五公示的“12345”贫困人口识别程序之前,静宁县在实践中摸索出的精准识别贫困户的方法,也是“五步”,他们的法子是“农户报,社内评。村民议,入户查。村级定,乡审核。两公示,一公告。实名管,动态调”。

甘肃省建立精准脱贫大数据管理平台之前,静宁县率先探索,建成覆盖县乡村户人的五级扶贫信息网络系统,挂起了***的作战图。

……

说来“巧合”,却显用心。

啃“硬骨头”、动“真感情”、开“好药方”。静宁县委县政府深刻地认识到,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精准脱贫,是静宁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在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静宁信念坚定:“不让一个贫困人口掉队!”

扶持谁?

——精准识贫,不遗漏一个贫困户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怎样才能将贫困户一一精准识别出来,夯实***的根基?

在认真执行一核、二看、三比、四评议、五公示的“12345”贫困人口识别程序基础上,静宁县以党的群众路线为指引,创造出贫困户“五步精准识别法”,让贫困户识别由群众提、群众评、群众审、群众定,做到严识别、保精准,扶真贫、真扶贫。

“农户报、社内评,村民议、入户查,村级定、乡审核,两公示、一公告,实名管,动态调。这五步识别法,每一步都很重要。”在大山深处的静宁县原安乡吉林村,村主任尹石认真地对记者说。

精准识别一开始,对于自主申报贫困户的村民,吉林村以村组为单位,由村组干部、老党员、村民代表组成民主评议小组,从最穷的贫困户开始算,挨家挨户排序,提出贫困户初选名单。接着,由村组干部、村民代表、帮扶工作队队员等一道,走访核查。

对于村组报上来的名单,村两委班子又再次甄别初审,重点把好是否有漏选错选,是否符合政策界限,是否有家族势力干扰,是否有干部优亲厚友“四关”。然后,将初审结果提交由村内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两委成员、村民代表参加的民主评定会议,民主投票后评定最终扶贫对象,报乡镇审核。审核后,通过公示公告,请群众监督。

就这样,在城里跑出租的村民尹万德,最终从贫困户名单里剔除了出来。买车的不能当贫困户,开公司的、有商品房的、家里有人在国家机关工作的,也都不行。吉林村最终确定了21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谁审核、谁负责。对确定的贫困户,静宁县让农户本人、村支书、乡镇驻村干部、帮扶工作队员、乡镇党委书记“五级签字”确认,录入大数据平台,实现***实名制、网格化管理。

严格按照程序摸底调查,去年,静宁县识别出了3.0181户贫困户、贫困人口12.95万人,找准了精准脱贫的靶心。(转2版)

(接1版)

脱贫销号、返贫挂号。静宁县还及时对贫困户进行监测调整,使稳定脱贫的农户有序退出,新出现的返贫人口及时纳入。吉林村辽坡组村民许整军,去年修了新房,贷款养了牛,原本已经成了去年的预脱贫户。但没想到,去年年底他出了场车祸,欠了一大笔手术费用,现在又重新返贫了。对于这样的贫困户,静宁县做到了动态管理。

扶什么?——精准脱贫,打出攻坚组合拳

精准识别后,接下来就是“对症下药”“定点滴灌”。

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界石铺镇崔岔村曾是远近闻名的特困村,外村的姑娘一听崔岔就摇头。

村子到镇里5公里路,可2014年以前,没一条像样的路。碰上下雨,泥泞难行。有一回,恰好下雨时,村支书赵文学70多岁的父亲突发胃出血,5名村民抬着他,深一脚、浅一脚,走了3个多小时才到镇里。

道路难行,用电也难。全村100多户人家,才用了一台10千伏的变压器。给牛铡草用铡草机,赵文学得竖起耳朵,听其他人有没有用。要是再有另一家人用,机器干脆转不动。

摸清贫困底数,分类实施对策。静宁县精准诊断致贫原因,全方位加大扶贫攻坚投入力度,加速破解行路难、用水难、用动力电难、住房难等难题。

才两年光景,现在的崔岔村彻底改头换面,硬化路通到了家门口,电网升级拉上了动力电,自来水拉到了厨房里……村民脱贫致富有了奔头。

变输血为造血,有产业才有未来。数据显示,在静宁县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中,因缺乏增收产业致贫的1.6966万户,因缺少发展资金致贫的1.4671万户,因灾因病致贫的4014户……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因村施策、因户施法,静宁县根据贫困户意愿,逐户列出需求清单,精准制定脱贫计划,精准落实致富门路,使每户贫困家庭至少有1至2个增收产业。

“静宁苹果”名头很响,可一些贫困村,却不愿种。原因在哪?村民嫌种苹果生产周期太长。种果树,猴年马月才能结果?

在供给侧改革上做文章!静宁县把原来无偿提供给贫困户3到4元左右一株的小苗,改成了7到8元一株的“小大苗”,种小苗5年才挂果,种“小大苗”后3年就挂果。去年,静宁新植果园8万亩,全县目前果园面积达100万亩。

也有一些村,由于海拔原因,种不了苹果。像崔岔村,多少年来,村民就靠种小麦、洋芋维持生计,没个像样的主导产业。

换个思路看崔岔。这儿的村民有养牛的传统,只是原来主要用来耕地。现在,产业路通了,“铁牛”开到了田间地头,耕牛退役了。再加上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让村里玉米越种越多,饲料不再是问题。去年,政府给村里每家修了座标准化牛棚,鼓励村民大力发展养殖业。如今,村里养5头牛以上的农户51户,10头以上的9户。

去年,靠着***贷款,贫困户李金银将自家的2头牛,变成了6头。前一阵子,他卖掉了2头,一头平均1万元。“不像以前,现在咱养牛主要是育肥和卖牛犊。”找到致富新门路的他高兴地说。

谁来扶?

——精准帮扶,奏响脱贫协奏曲

***,谁来扶?

静宁县成立由县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县***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县***指挥部,24个乡镇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站长的扶贫工作站,150个贫困村设立扶贫工作室,形成县乡村***工作体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到最贫困的村庄去,到扶贫攻坚第一线去,不脱贫,不脱钩!静宁县整合双联力量、帮扶资源,抽调710名干部组成帮扶工作队,使每个贫困村常驻干部达到3—5人,所有贫困村、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做到了长流水、不断线。

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动员一切力量参与扶贫,静宁正积极构建大扶贫格局。

和许多地方一样,静宁也有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对于苹果这一富民产业来说,静宁主要是中南部生产,干旱贫瘠的西北部农民沾不上多少光。

南北手拉手,互补均衡发展!静宁县让南北片区对接起来,挂钩帮扶,发挥南部的务果能手、致富能人的传帮带作用,提高北部贫困户的致富技能。

看着自家种了4年的苹果树,八里镇靳坪村贫困户张应其一直觉得哪里不对劲,但就是说不出个道道。

去年,镇里把他和其他村民拉到南部的仁大、李店等苹果产业发展“明星”乡镇参观,还专门请来了仁大乡的9名务果能手,手把手教他们如何管理果园。

“咱也务果园,人家也务,区别咋这么大?”以前,张应其舍不得剪枝条,想着多长些果多卖钱,结果一看,这样果子长不大,反而卖不上好价钱。现在,他知道了,得匀花、疏枝。还有,要早拉枝,这样才能早挂果……

随着双联行动和***工作的不断融合推进,静宁县还开展了“百企帮百村扶千户”***行动,引导民营企业、个体工商业者加入到***的大合唱中。

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让市场主体教给贫困农户生产技术和致富本领。3月,由静宁县陇原红果品有限责任公司牵头,与12家合作社成立了合作联社。在合作联社的技术指导下,威戎镇杨湾村12户贫困村民最近才将自家地里的果树修剪完毕。技术统一规范了,销售也不用他们担心了,今年苹果何时卖、卖啥价,跟着合作社走就行了。

全新的致富理念、思路,让静宁县贫困群众祖祖辈辈固化的思维壁垒逐渐打开,走向广阔的发展新天地。

新闻推荐

静宁县国税局多措并举促营改增平稳运行

静宁县国税局多措并举促营改增平稳运行本报静宁讯(通讯员李杰)随着“营改增”工作的全面推开,静宁县国税局多措并举为营改增的后续管理工作保驾护航。截至目前,该县保险业、餐饮业和房地产业等顺利开...

静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静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