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海燕:服务“三农”是光荣使命
□本报记者刘英娜
杜海燕是农行平凉分行农户金融部经理,兼任“三农”金融分部管委办主任。在长期的“三农”服务实践中,杜海燕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还与农户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精准脱贫工作中,这位一线“部门”的一线“工作者”扎实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优质高效的服务水平,深受同事和群众的好评。
2012年,全省“双联惠农贷款”项目启动,杜海燕和同事们立即行动,入户走访,摸底调研。崆峒区白庙乡柴寺村村民冶武平家里靠养牛维持生计,他一直想扩大养殖规模,但苦于没有资金,“我也想贷款,但是不知道咋贷,再者利息高,怕还不上。”杜海燕在走访中了解到冶武平的情况后,主动衔接,帮助老冶办理贷款20万元,一周就办妥了所有手续。“双联惠农贷款”享受政府贴息,3年下来光利息就省了5万多元,这可解了老冶的大愁。有了资金,冶武平甩开膀子大干起来,家里的牛从当初的4头发展到现在的40头。3年后,他不仅还清了贷款,增收了12万元,还带动周边群众一起发家致富,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牛大户。
“把款贷给真正需要的人,一切资源都向‘三农\’倾斜,这就是我们的使命。”杜海燕说,回访的时候,看到群众住上了新房,开上了小汽车,看到大家在金融服务的帮助下改变了生活面貌,会觉得特别欣慰。
杜海燕生在农村,工作后服务农村,亲身经历了农村的发展变化,深切了解农民的生活状态。翻开她的调研日记,一件件、一桩桩,记载着走访过的每一户群众的情况,需求和困难还特别标注了出来。“老百姓为什么贷不上款?”“怎样让农户更好的使用金融产品?”“农村金融服务难题如何破解?”这些都是她经常思考的问题。
2014年10月,农行甘肃省分行推出了集融通、融资、融智、融商于一体的服务三农“四融”平台建设,平凉分行率先在全省开展试点。作为主要业务部门,杜海燕和同事们第一时间赶赴试点县静宁县,指导制订试点方案,制作“四融”培训课件,进村入户开展业务宣传推广。
经过努力,第一台“四融”平台终端机在仁大乡解放村满园超市布放成功,“这家超市的老板比较开明,布放的时候,我们给他重新设计整理了店铺,帮忙摆放货品,手把手教他使用机器。”杜海燕说,在村级便民服务大厅、农资店、小卖部、卫生所等人流集中、接受信息度好的的场所布放终端机,给群众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办理存取款,领低保费、缴纳电费话费等业务。
当时正是静宁苹果销售旺季,“四融”平台充分发挥了作用,方便了果农与果品企业。及时同步果品供销信息,果农坐在家中就能完成果品交易,改变了过去等客上门的销售难题,促进了当地电商的发展。短短两个月,静宁县“四融”终端就注册客户5374户,发布销售及采购信息2390条,实现融商交易1281笔,交易金额达3亿多元。杜海燕归纳总结提出的针对“四融”平台快速有效开展的“静宁模式”,受到了省分行的充分认可,并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推广。
***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之后,“四融”平台成为农行金融扶贫的重要抓手。
和杜海燕交谈,她三句不离本行,作为一名已经在农行系统工作超过20年的老同志,她对工作的热情与执着有目共睹。作为单位的管理层,她完全可以把部分调研走访的工作分解下去,但她每年下乡的时间占到工作时间的一半以上,经常加班加点,一两个月回不了家是常事。“亏欠家人太多,孩子小升初时我不在,母亲做眼科手术时我也不在……”提起这些,杜海燕觉得自己很不称职,然而,在系统内,提到杜经理,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杜经理教会我工作上一定要主动作为,勤于思考,这让我受益匪浅。”同事杜鹏说,经常跟着杜经理“下乡”,白天跑客户,晚上做课件,非常辛苦。但正是杜海燕对工作尽善尽美的态度和严格要求,才让所在部门的工作屡获肯定,才把普惠金融送到了千家万户。
新闻推荐
...
静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静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