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朋友圈为啥天天“丢孩子”?

平凉日报 2016-03-20 17:58 大字

□本报记者秦玉龙

2月29日10时许,平凉微信朋友圈出现“昨天平凉市被偷了三个孩子,在静宁县郭田镇也丢了两个孩子”的信息,引起大量不明真相的网友转发和评论,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经警方查证,文字内容为虚假杜撰,纯属谣言。24岁的崆峒区人张某和宋某,在网上发现上述虚假信息后进行了转发,并在其微信朋友圈被多次转载,崆峒区公安分局依法对相关违法行为人给予行政处罚。

对于每天习惯了刷微信、微博的网民来说,几乎隔三岔五就能看到朋友圈有人转发“丢孩子”或者“老人走失”的消息。出于同情心和爱心,很多网友未经查实就随手转发,而且有些人还转发到群里,呼吁大家都转发,帮助寻找孩子或老人。

其实,网友的出发点没有错,动机也很单纯,希望以“举手之劳”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自从有了互联网以来,从微博力量第一次找到被拐儿童开始,网络寻人、网络打拐便成为一种公益力量。网友们愿意也乐意接力转发任何一条寻人的微信、微博。可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丢孩子”的谣言频频出现,网友们的爱心一次次遭到戏弄,同时还要冒着背负“传谣”恶名的风险。

纵观媒体报道,凡涉及儿童人身安全的网络谣言多是利用家长爱子心切的心理,发布假消息,造谣者和转发者多属于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强化自己在网络中的存在感。个别网友在微博、微信、论坛上发表、转发、传播骇人听闻的帖文,目的仅是为了吸引眼球,结果受到了法律的惩处,得不偿失。

二是一些微信公众号出于“吸粉”或制造“氛围”等目的,故意发布一些不实信息。微信公众号是谣言的集散地,其发布、转发、嫁接一些网络谣言,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点击率,赚取更高的广告费。

三是网民抱着“善意提醒”的心态转发假消息,但是一些网友忽略了谣言大面积传播带来的影响。这种“善意提醒”,如果扰乱社会秩序,也要受到治安处罚,情节严重的,公安机关将追究刑事责任。

实际上,像这样的“谣言”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但年年辟谣,年年传谣,仍有很多网友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帮忙转发。

这两年,随着警方加大打击力度及网民辨别力的提升,谣言的内容也跟着“进化”,除了不断变换的城市名称和不同小孩的照片以外,里面提及的信息也有了变化。丢孩子的地点不再是沃尔玛等超市商场,而是换成名字大众化的各种小区。

有网民认为,谣言怎么粉饰和乔装,它还是谣言。去年在微博、微信朋友圈流传最广的一则“寻人信息”,就是人人皆知的“锦绣花园小区”,而许多城市确实有一个名为锦绣花园的小区,网友看到之后不疑有假,便直接转发。现在,新版谣言还有一个特点,便是加入了颇为诱人的报酬,数额从1万元到10万元不等,看上去更是“逼真”,活脱脱将家长急切之情流露在字里行间。

面对“丢孩子”的谣言应该怎么办?记者提醒网民,通常来说,谣言具有重复传播的特点。一些老旧谣言隔一段时间就会被稍加修改重出江湖,比如更换地点、时间。网友在朋友圈遇到类似信息时,先不要急着转发,应主动求证信息来源。如在网上检索关键信息,孩子姓名、小区名称、电话号码等,看有无相关辟谣新闻或报道。如遇“车祸事故”图片,可以运用“以图搜图”功能查证图片真伪。如还是无法辨别,则可向警方求证,切勿未经求证就“好心”转发,成为谣言的“帮凶”。

朋友圈成了谣言的扩散地,损害的是公众利益。试想,如果微博、朋友圈的寻人和求助信息充斥着网络谣言,势必让越来越多参与转发的人觉得被欺骗,变得怀疑和麻木,可能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因为没有转发、关注而孤立无援。所以,请理性转发网络信息,不造谣、不传谣。

新闻推荐

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程切实加快全面小康进程

...

静宁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静宁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