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既能家门口赚钱,也能走出去创业

平凉日报 2016-01-19 18:06 大字

□中国妇女报记者袁鹏

“我们通过在湖南凤凰古城建立‘陇原巧手\’手工制品销售基地,集中销售全市妇女手工编织产品,在3个月时间创收15.5万多元,虽然数额不大,但却是实实在在的收益!”贫困地区妇女脱贫,妇联应该如何发挥作用,在采访六盘山连片贫困区精准脱贫工作中,平凉市妇联主席何瑞莲给中国妇女报记者举了上面这样一个例子。

2015年以来,平凉市妇联在落实甘肃省妇联提出的“陇原妹走出去、陇原巧手干起来”***行动中,一方面通过建立手工编织基地,组织妇女参加培训,使妇女通过加工制作实现居家就业;另一方面组织条件许可的妇女积极外出务工就业,使得妇女们既能在家门口赚钱,也能外出找路子创业,在***工作中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平凉市崆峒区崆峒镇一带山里盛产野山桃,近年来,以山桃核为原料的手工制品在崆峒山景区渐受欢迎,一些农户开始尝试通过山桃核制品赚钱,朱玉芬和闫金龙两口子便是这些农户中的能人。***行动开展以来,崆峒区妇联积极扶持朱玉芬、闫金龙这样的能人,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组织动员妇女参与编织培训和加工制作。

“野山桃核原料不缺,经过培训,妇女们在家就能干这个活。在妇联的帮助下,村里有100多名妇女和家庭参加了编织培训,在生产旺季,最多的时候有60多户村民为合作社生产供货。”

“参加过编织培训的妇女,最高的一年能达到5万元左右的收入,这还不包括她们自产自销的收入!”中国妇女报记者在平凉市崆峒区崆峒镇西沟村采访时,朱玉芬和丈夫闫金龙这样介绍。

崆峒区柳湖乡十里铺村的“妇女之家”也是一个手工编织基地,中国妇女报记者看到,十几名妇女正在这里进行加工编织,这些妇女均参加了区妇联组织的手工编织培训。“妇女之家”负责人王惠莲告诉中国妇女报记者,今天来的只是一部分人,平时只要有空,大家就会聚在这里进行编织。在这个编织基地,妇女们编织的品种有枕套、挂件等20余种。

有了产品,如何使产品转化为商品,使参加了培训的妇女们真正获益呢?区妇联副主席柳秀娟告诉中国妇女报记者,区妇联通过培树已经在市场上有基础的行业带头人,成立手工编织协会和经纪人协会,包括和电商合作,把培训、加工制作、销售有机结合起来。由编织基地的妇女们进行加工供货。这样,崆峒区妇女手工编织的产、供、销的渠道逐步建立了起来。

据了解,***工作开展以来,平凉市妇联截至目前共落实90万元专项资金举办手工编织技能培训班125期,指导成立妇女手工编织协会和经纪人协会8个,建成手工编织基地15个,培训“陇原巧手”1.7万名,带动了3.6万名妇女实现居家灵活就业。

与此同时,平凉市妇联还积极搭建宣传营销平台,先后组织人员参加了第21届兰洽会、全省“陇原巧手”妇女手工编织产品展示展销、中国妇女手工制品博览会等活动,与商家共签订价值1398万元的销售合同等等。而在凤凰古城建立“陇原巧手”手工制品销售基地则是另一种创新的尝试。

除了组织发动妇女们在家门口赚钱,组织培训有条件的妇女走出去创业也是平凉市妇联在***工作中一项很有成效的工作。

采访中,刚刚从北京回到老家静宁县的务工妇女余招兄告诉中国妇女报记者,在妇联的组织下,她在北京接受了烹饪、礼仪等家政工作的培训,并顺利找到工作,她已经在北京做了半年多家政工作。

“客户待我都很好,包吃住外,一个月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这肯定比在家种地收入好!”“我是因为家人生病提前回来的,过完节,家里没啥事我还想去北京。”余招兄说。

2015年以来,在省妇联的帮助指导下,平凉市妇联结合“家政服务员劳务品牌”培训和“陇原月嫂”“陇原妹”扶贫项目实施,经与相关方面协商,分别在北京、新疆、上海等地建立了“陇原妹劳务输出示范基地”和“陇原妹劳务输出姐妹维权驿站”,全力打造“陇原妹”劳务品牌。截至2015年年底,全市累计共培训输转“陇原妹”“陇原月嫂”1.3万人,其中有计划向北京富平家政技能培训学校输送“陇原妹”844人,落实省妇联家政服务员培训项目培训家政服务员1654人,培训“陇原月嫂”200名,受培训人员就业后,人均年增收近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以提升妇女产业效益,增加妇女收入为核心,积极搭建企业+妇女、企业+市场桥梁,通过推动妇女产业集群发展,集中化解贫困妇女生产生活中的特殊困难,同时积极研究解决贫困妇女在脱贫致富面临的普遍问题,不让一名妇女在奔小康的路上掉队!”

这是平凉市妇联主席何瑞莲的***想法。

转自2016年1月18日《中国妇女报》

新闻推荐

人勤春来早静宁县格瑞苹果专业合作社在***点甘沟

...

静宁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静宁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