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笃行人不倦 草书传真情——记平凉书法家杜宝林

平凉日报 2015-12-11 07:30 大字

杜宝林,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京华书法院院长。其作品曾入展第二届全国篆书展、首届“钟繇奖”全国书法大赛、全国首届书法小品展等,作品荣获第一届“黄鹤杯”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长城杯”国际书画大赛金奖、“天马杯”全国书画大赛三等奖,‘农行杯\’首届中国电视书法大赛优秀奖等。

□本报记者柳娜文/图

在平凉书法界,杜宝林是一位有实力,受人尊敬的人。他的书法中透露出的那种大气磅礴和高迈情怀,那种有法而又不拘于法的创造精神,给平凉书坛带来了一股正气和清风。

出生于静宁县威戎乡劳神村的杜宝林,十几岁时就拿起毛笔,翰墨便随着他上学、工作,时至今日。用他的话来说:“书法像巨大的磁石,一直吸引着我。”

杜宝林有悟性,更有难得的勤奋品质。学书道路上,杜宝林孜孜以求,临池不辍。临过颜真卿、欧阳询的楷书,临过郑文公碑、张黑女墓志,临过乙英碑、石门颂。痴情于王铎、怀素、黄庭坚、林散之等历史名家的草书名帖,以希不断从历史名家名碑名帖中吸取营养来提高自己。杜宝林认为,“传承传统是每个艺术家的必练基本功,当你对不同风格的章法结构、笔点线面的技法烂熟于心时,你才能随心而走。没有根基的创新便是风中楼阁,飘摇不定。俗话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要做到\‘变’,必须做好‘承\’。”

1986年,从平凉师范毕业的杜宝林,分配至平凉五中任教。业余时间,他几乎全部时间都放到研习书法上。住房太小﹐他就在吃饭的圆桌上书写﹐后来就腾出地方在地上铺纸书写。那时候上有老﹑下有小﹐妻子下岗,经济拮据﹐但他舍得一刀一刀地买纸﹐实在没钱了就在旧报纸上写。杜宝林说﹐那时候根本看不到练习书法的前景﹐只是出自真心的热爱﹐书法成了自己生命﹑生活的一部分﹐每天写字就感到快乐﹐不写就是一种缺憾。

潜心的习练为杜宝林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为追寻书艺的飞跃,2010年,杜宝林在妻子的支持下,拿出省吃俭用的近3万元,进入清华大学当代首届书法研究生班研习书法,在中国书法的最高殿堂里聆听蔡翔麟、陈海良、曾翔、魏立刚、李崧等书法大家的教诲,心摹手追,苦学不辍,书艺由此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2012年,杜宝林进入中国国家画院高级研修班胡抗美工作室学习。胡抗美是国家屈指可数的草书大家,其草书作品宽绰、厚重、挺拔、坚韧,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胡老师对他的草书风格取向和审美的指导使他受益匪浅。在求学期间,杜宝林因为找不到住处,有一个月时间居住在朋友家一间6平方米斗室里练字,当时正值盛夏﹐酷暑难耐﹐每写一幅字就是一身汗,就这样通过反复书写创作,他在草书艺术追求上开始向更高的境界迈进。

三十多年来,杜宝林矢志不移,潜修德艺,始终以谦逊的姿态,努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创新的书法天地,赋予了传统书法艺书新的生命力。

“篆隶楷行草,草书是最有魅力的,也是最难涉足的,书家中以草书特别是大草行世的也最少。我喜欢草书,喜欢它的雄浑恣肆,自然天成。”杜宝林说。在今年10月举办的“印象草书杜宝林书法巡回展”中,杜宝林的草书作品给欣赏者与评论家留下了深刻的视觉印象,点划飞动让人觉得气势雄浑、一泻千里,一字一韵,或疏或密,运实赋虚,处处皆性灵,无动而有舞蹈之神形,无声而有音乐之旋律。

杜宝林仁厚质朴,为人低调,谈笑风生时一派谦和,举手投足间尽显儒雅。杜宝林在醉心书法之余还热心书法教育事业。他从2009年开办书法培训班,培养的学生90%以上都考上了书法专业,并进入大学继续深造。“平凉的人文历史厚重,书法氛围浓厚,做好普及推广工作,扩大书法艺术的社会影响力,这是我们的责任。”杜宝林说。

杜宝林目前正在筹备明年兰州、西安举办的个人印象草书作品巡回展。“不求回报,只求提升自我。”或许就是这样的赤子之心,才造就了杜宝林今天的艺术成就,才诞生出这位三十余载苦心孤诣的平凉书坛大家。相信杜宝林在今后的岁月中,会创作出一个更加完美的书法艺术世界。

新闻推荐

王奋彦出席指导静宁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

...

静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静宁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