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陇原苹果的“互联网+”之路

甘肃经济日报 2015-10-30 21:25 大字

本报记者 薛巍敏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甘肃借助黄土高原区热量资源丰富,夏无炎热,冬无严寒,气温日较差大,光能资源丰富等优势,大力发展优质苹果产业。苹果产业在甘肃如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变强?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转变观念开启第一步

对于世世代代面朝黄土地背朝天的甘肃农民来说,想要让他们从传统农耕作物转向经济农作物,第一道坎就是观念的转变。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农民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对种苹果看不到一点希望,乡亲们觉得苹果又不能当粮吃,害怕种了苹果重新回到贫困线上,对种苹果抵触情绪非常大。” 在静宁县果树果品研究所所长李建明眼里,过去的静宁对苹果就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李建明告诉记者一个真实的故事:当初县政府大力推广苹果种植时,静宁县界石铺李堡村一位老人把政府给自家园子里种的苹果树全部铲除,闻讯前往的村干部劝说老人别铲了,这样树苗就全死了。可老人却说:“我把树弄不死,我老汉就活不了。”在老人看来,苹果树活着就没法种粮食了,口粮没有保证,温饱就解决不了。

这样的情绪在当地群众中影响不小,也是甘肃最初推广苹果所面临挑战的一个缩影。

为此,甘肃各地各级政府组织技术人员走进田间地头,向村民群众讲解种植苹果的优势,同时培育典型户,让心存疑虑的农户看到周围或者其他典型农民种苹果真真切切能赚钱,这时候他们的观念才转变过来。

突破技术生产的瓶颈期

村民愿意种植苹果后如何“种得好”,又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刚开始种植苹果真不知道咋弄,苹果可比玉米小麦精贵多了,虫病害防护、气候灾害防护都要从零学起。”庆阳市西峰区温泉镇刘店村村民齐世虎回忆说,当初自己接触苹果时吃了不少亏,损失了不少钱。

“苹果产业不仅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更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全省苹果栽植面积的迅速扩大与先进实用技术、常规栽培技术的普及推广不同步、不对称,技术培训明显滞后。掌握技术、管理精细的果农还不足10%。”早在2010年甘肃省农牧厅对全省苹果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中就认为,甘肃省管理粗放的果园,单产和优质果率很低,大小年结果现象严重,亩收入一、两千元甚至数百元,效益高低之差在几倍、十几倍。这既是问题,也是增产增收的巨大潜力所在。

同时,由于贮藏保鲜和加工比较滞后,产、加、销一体经营程度低,龙头企业数量小,集合度不高,带动能力差,苹果采后的精选、清洗打蜡、精包装企业在甘肃省苹果主产区基本是空白,贮藏保鲜和深加工能力也很薄弱,制约着苹果产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为了解决这一突出矛盾,2010年省政府出台《甘肃省苹果产业扶持办法》,各级政府部门把苹果产业作为全省特色优势产业,结合农业部水果标准园创建活动,按照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出台配套政策,省上每年整合上亿元资金,打造苹果全产业链。

“这些年都有市上下来的苹果技术专家给予我们种植指导,你瞧这果园里建设的防雹网大大降低了雨水冰雹对果园的损害。”在齐世虎口中,苹果种植技术发展带来的是果园经济效益增长的真实惠。

截至2014年,全省共投入财政资金近5000多万元,创建了12个国家级苹果标准化示范园,示范面积1.2万亩以上,创建了190个省级苹果标准化示范园,示范面积超过10万亩,带动推广近50万亩。

在标准园创建中,甘肃省探索出了果园矮砧密植、起垄覆膜覆草、全园覆沙、轻简栽培、早果丰产、架设防雹防霜网等特色明显、先进实用的生产模式。建设大型苹果保鲜库430座267万吨,形成公司和合作社有大库、农户有小库的贮藏格局,成为稳定苹果价格、实现均衡上市的“储水池”。

“互联网+”助力苹果销路

伴随着苹果种植技术的日臻成熟,甘肃省苹果产量也在与日俱增。2014年,全省苹果栽培面积480万亩、产量320万吨、产值160亿元,创历史新高。然而,一些果农面对自己家中丰收的果园却高兴不起来,对销路犯起了难。家住静宁县治平乡的贾喜院就是其中之一。

“去年本地收购数量有限,外地来乡里采购的价格又偏低,苹果卖不出去不但会影响家庭收入,更会影响到来年对苹果种植的投入。”苹果滞销曾让这个西北汉子一筹莫展。

“为什么不试试互联网销售模式?”贾喜院曾在宜信普惠当地分部办理过小额贷款业务,在对他进行日常回访时,这家来自北京的金融服务机构敏锐地察觉到像贾喜院家这样优质的红富士苹果完全可以有更广阔的销售空间。

于是,在宜信普惠的帮助下,他家的苹果搭上了互联网众筹的快车。“我们的方式直白地讲就是团购+预购,向网友筹集资金。”据该项目负责人介绍,通过结合金融理财产品,将苹果包装为五种规格的礼盒,众筹结束后通过快递方式给用户发放苹果礼盒。这个预购的周期也就是果农们贴字、摘苹果、包装运输的过程,所以用户拿到的都是当季最新鲜、高品质的苹果。今年该项目达到了4万斤销量,为当地合作果农提供了销路保障。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也在积极谋划自己的互联网销售。今年庆城县白马铺乡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建成乡级电子商务服务站1处,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6处,发展微商销售团队300名,“互联网+苹果”正在拓宽果农的销售渠道。

树立果品品牌走得更远

如今,经过多年的推广宣传,甘肃省的“花牛苹果”“平凉金果”“庆阳苹果”“静宁苹果”等果品品牌在国内外市场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以前不知道甘肃苹果,现在不一样了,看看这里一眼望去一片连着一片的果林,难怪在北京的各大超市中都能看到来自甘肃的红苹果。”来自北京的媒体人刘丽在看到静宁苹果丰收的景象后忍不住发出这样的感叹。

目前,全省苹果栽培面积已居全国第二位、产量居全国第四位。作为甘肃省的特色优势产业,苹果产业生产规模稳步扩大,产量、质量和效益大幅提高,保持了产销两旺的良好发展势头。

为了加快推进全程标准化进程,发展现代苹果产业,甘肃省将继续健全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培育优质壮苗。加大技术和物资投入,建设标准化基地,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产量和质量。同时建立果园管理档案,推行质量追溯制度,提升贮藏加工营销能力,增加果品附加值。

此外,重点在陇东南黄土高原和中部黄河流域优势区,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社会化服务水平高的果农专业合作组织,扶持一批贮藏加工龙头企业,创建一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建立健全苹果营销体系,鼓励发展电子商务。

今年甘肃省提出目标,力争到2020年,全省建成连片规模500亩以上的标准化示范果园400个、标准化生产基地100万亩以上,建成规范化优质脱毒苗木繁育基地6个,培育苹果知名品牌3至5个,新增贮藏能力100万吨,出口创汇增加50%,苹果商品率达到95%、优质果率达到80%以上。

新闻推荐

静宁国税:“师带徒”在行动

近年来,随着一批老干部的光荣退休,新应用系统的启用,特别是“金税三期”综合征管系统的上线,重要业务岗位人员的短缺逐渐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为了加快青年干部成长,弥补人才缺口,搭建新录用人员、...

静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静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