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那路 那果 那人——记静宁道路通畅工程

平凉日报 2015-08-14 18:24 大字

□本报记者刘英娜

“静宁是国扶贫困县,产业发展早,但经济效益没有凸显,主要是受制于路……”

“农业产业潜力大,但交通基础差……”

这是静宁县在申请和编制静宁县六盘山片区扶贫攻坚示范试点实施方案时,与上级部门沟通过程中,反复提到的问题。全县公路网络不健全,等级公路少,建制村通畅率在甘肃省86个县中最低,道路的“瓶颈制约”,在这里尤为突出。

2014年,经过多方衔接争取,静宁县被列为六盘山片区5个交通扶贫示范试点县之一,力图通过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建设带动产业发展、推动片区综合扶贫开发,计划到2015年末,全县建制村实现100%通沥青(水泥)路,解决30万余农村群众的出行问题。

扶贫攻坚道路先行

静宁县治平乡与新店乡之间,隔着一道鞍子山峡谷,这道峡谷让直线距离4公里的两个乡可望不可及,从新店去一趟治平,要绕道甘沟乡,这一绕就绕了60公里,路程足足多了15倍。治平的苹果卖5块钱,新店就只能卖3块钱,同为苹果主产区,价格却如此悬殊,群众盼一条通途的日子又岂可用数字度量?鞍子山路修通的时候,群众提着鸡蛋、啤酒去慰问修路工人,剪彩仪式之后,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专程在这条新路上走了一遍,声音发颤,连声说好,他定是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看到鞍子山路的畅通。

老百姓对路的期望非常大,因为这是能改变生产生活条件的最直接途径,“路通了,什么都好办”。这是群众最朴素的愿望,也是真真切切摆在面前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静宁县借助六盘山特困片区扶贫攻坚规划和全省“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东风,按照“交通先行引领、关联行业并举、综合扶贫攻坚、区域连片推进”的总体思路,率先实现交通运输扶贫攻坚目标的落实。

苏骞是静宁县交通运输局纪检委书记,他分管北部片区的8个乡镇,一天跑两三个乡镇、200多公里路程,是他的必修课。“每周8个乡镇要齐齐跑一遍,相当于一天跑一趟兰州”苏骞说,加班加点是常事,由于家在外地,自己偶尔回一趟家,已经习惯了看不到父亲的孩子还会觉得诧异。静宁县有24个乡镇,县交通运输局把它们分成3个片区,分别由三个工作组包抓,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与进度。因为都在不同的路上,同事之间也难得见一面,碰在一起时就会调侃谁晒得更黑一些。

“我们往往走的都是不好的路、没有路的路”,这是所有交通人的共识。长年累月跑“烂路”,今年才35岁的静宁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万德胜腰部落下了毛病,得经常站着,连他办公桌上的电脑都被垫高放在桌上,配合他站着使用。不下乡的时候,万德胜会经常看着挂在办公室墙壁上的静宁县交通图,虽然闭着眼都能勾勒得出哪条路与哪条路的走向与交汇点,但他腰痛难忍时仍会望着这张图,这些熟悉的沟沟茆峁,山梁坡地,最能给他安慰。“一条路要修成,是要用脚步去丈量至少十几回的,每条路都洒下了无数交通人的汗水,只有老百姓说路修得好,才是我们最有成就感的时候。”静宁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孙军和感慨道。

在静宁县扶贫规划方案中展示的图表显示,2015年,建制村通畅率、通班车率、通邮率要达到100%,这三个红红的100%,不仅是目标任务,更是静宁人的信心与决心。2014至2015两年内,交通部将投入4—5亿元,建成建制村通畅工程1500公里以上,加上省上的通畅工程项目,每年实施通畅工程近千公里,相当于过去十多年静宁县道路建设的总量。

以果带路以路带果

在静宁这个“中国苹果之乡”,什么都绕不过果产业,路,更是承载了果产业发展的血脉。今年,静宁县要在全省率先实现建制村100%通沥青(水泥)路,这一宏伟蓝图所构画的,不仅是道路连接的通畅,更是静宁果产业发展的脉络。

从静宁县六盘山片区扶贫攻坚规划特色产业发展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县域范围内,除了北部、西部、东部的个别乡村之外,都已经建设为苹果主产区,并且明显的标注出两条优质苹果生产基地的区域:一条途径城川乡、威戎镇,分布在静庄公路沿线;另一条则贯通治平、李店、仁大等多个南部乡镇,分布在静秦公路沿线,而这两条路正是静宁交通的主动脉。

去年,静秦路升级改造,由四级公路改造为三级,没有限载要求的公路更加方便了苹果运输,也让静宁苹果走得更远。

不光是通畅主动脉,以通乡公路改建、建制村通达通畅等为主的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更能为老百姓带来实惠。余湾乡韩店村四面环山,产出的山地苹果品质虽不错,却受制于交通,“路不好,客商不愿意来,群众自己拉出去卖,磕磕碰碰的,价格就打了折扣”,村支书赵军海说,原先群众走的土路不到3米宽,最多只能跑三轮车,特别是下雨天,含碱量较高的路面常打滑,出行特别不方便,群众希望修一条硬化路的呼声非常高。去年,借助六盘山特困片区扶贫攻坚规划,修通了8.6公里的韩店至刘晋的通村公路,虽说这是条村道,却打通了全乡的道路连接,全乡总共9个村,6个村都走这条路。如今,韩店村西南面通向静秦路,东面连接静庄路,虽有大山却不再封闭。一条路把雷大、余湾、李店、仁大几个乡镇串在了一起,共享更丰富的果业生产销售资源。“路通了之后,苹果价格上浮了差不多五成”余湾乡党委书记凌森说。

产业经济的发展,意味着特色农产品等专业运输需求的极大增加,也就要求更加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静宁县在道路规划之时,就考虑将出行路与产业路相结合,优先保障苹果产业道路的建设。既保证了“果园栽到哪,路就修到哪”,也实现了“路修到哪,果园就栽到哪”。

“前段时间,修张咀社至大湾社这条路的时候,群众天天来看,生怕质量上出问题,修成之后,又自发打扫卫生,对路爱护得很”,三合乡北集村村主任吕玉堂告诉记者。三合乡北集村是静宁县北部最偏僻、最穷困的一个村,自然环境恶劣、基础条件差,脱贫门路少,群众对路的期望非常迫切。路修通之后,果产业规划也随之而来,今年村上栽了1500亩果园,全是三年就能挂果的大苗,幼园里套种着洋芋、大蒜、南瓜。“以前我们在南部果园里打工,看人家苹果卖得好眼热得很,现在自己也种上了,就好好务园子卖果子”,今年已经花甲之年的村民靳佩斌说,种洋芋一斤卖几毛钱,苹果就能卖到几块钱,“只要从树上下来,大小都能卖上钱”,谈起果产业,靳佩斌高兴得合不拢嘴。“以前不知道如何脱贫,现在路通了,产业起来了,感觉有门路了,有盼头了”,静宁县司法局三合司法所周康豹告诉记者,目前,三合乡在适宜区已经实现了苹果全覆盖,群众致富的信心也更足了。

李店镇是静宁果产业发展重镇,起步早、发展快,但也面临着果园老化、人均面积小、占地不均等问题,镇上决定整合项目修道路、修梯田、栽果树、建新园。李店镇党委书记程军从参加工作第一天开始就在栽果树,已经栽了二十多年,他非常清楚果产业对于群众脱贫致富的作用,也明白道路作为果产业发展的基础作用。“群众最迫切的愿望就是路,没有路就没有果”,正是因为从果上得到了实惠,群众对路的渴望也更为迫切。近4年间,李店镇新植了2万亩果园,程军告诉记者,目前李店镇川区、东山片区的群众基本脱贫,但西山片区人口多,路、田、水都是问题,产业没发展起来,“道路网络化之后,我们计划的3000亩梯田修起来,果树就能栽上,只要路有保障,前景是好的”。

以果带路,以路带果,相互促进。路修到了已经建成的果园,等级提高之后,苹果的运输方便了,客商来得多了,带来了市场信息与需求,倒逼着果园管理水平与果品质量的提升。苹果价格也上去了,据县交通局的估算,一斤苹果因为交通便利所带来的涨幅在5到8毛钱。

路在园中 车在画中

七月初的静宁天气依旧凉爽。黄昏时分,夕阳拉长阴影,覆盖在黄绿相间的层层梯田上,等待收割的小麦沉甸甸的垂着头,齐肩高的玉米正茁壮生长,粉白的洋芋花与淡紫的胡麻花竞相开放,缀满枝头的苹果在各自的襁褓里默默发力,硬化路玉带般在山间弯延开去……

去年此时,在外打工6年的静宁姑娘尹霞霞回到家乡,“我西湾啥时候变这么漂亮了!”大吃一惊的尹霞霞惊叹于家乡的变化,土路变成了硬化路,土房变成了小康屋,山上连片的果园望不到边。家里经营的小卖部就在路边,原先货架上的土总也擦不干净,如今路好了,房子也翻新了,就算在店里干活也能穿得漂漂亮亮,“我记得以前全是土路,一下雨全是泥,你看现在干干净净的,我觉得咱村的人都变精神了”,尹霞霞边说边给顾客开了瓶啤酒。

西湾村所在的古城镇是静宁县村社、人口最多的乡镇,2013年之前,全镇没有一条硬化路。“原来路不好,群众出行就骑摩托车,不下雨的时候人骑摩托,一下雨就成了摩托骑人”古城镇党委副书记陈清睿笑着说,如果下乡遇到下雨,就会被困在沟里出不来。而仅仅两年之后,全镇24个村全部通了硬化路,80%的社通了硬化路,现如今,不管从乡上去哪个村,不管天晴下雨,半个小时准到。村里的小汽车买了一辆又一辆,经济基础好点的,还跑起了运输,村民唐跟平一口气买了3辆车,修路时拉沙,修房时拉料,苹果收获时拉苹果,一年收入至少有15万元。

从无到有的道路不仅彻底结束了晴通雨阻的出行状况,还改变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习惯。苹果不用运出去卖了,收苹果的客商车开到了地头上,果子还在树上就被订购,价格还比原来翻了一番,农资百货都送到了家门口,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路通了之后,有“太阳照到了自家门上”的感觉。“现在山上和川道、城里区别不大了”,尹霞霞看着新买的高跟鞋说,不出去打工了。

与尹霞霞一样,李店镇常坪村村民常平生十年前就从城里的建筑工地回到了家乡的果园里,头脑灵活的他不仅种苹果,还当起了果品经纪人,给客商和果农之间牵线搭桥。说起路带给村里的变化,常平生感慨道,“那可太多了”,今年,他已经准备换第二辆车了,“换个大点的,把爹娘也带出去旅游”。静宁县交通局办公室主任王毅说,静秦路改造完成时,沿途的群众扎堆买了农用三轮车,一溜烟的排在路上,车头上的大红花映得群众脸上的笑容灿烂无比。“开着车子去种地”早就不是什么新闻,出行路、产业路,更是群众的致富路。

这些变化真真切切的发生在静宁农村群众的身上。一条一条的农村公路,扎扎实实的构建起了“两纵、六横、一环”的公路网络,有了道路的支撑,山水田林组团发展,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随之改变,采摘观光农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也热了起来。

新闻推荐

团市委举办青春大讲堂第十五讲

...

静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静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