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诗书继世长

白银日报 2015-08-09 20:09 大字

■苏琳

常常想起家父,想起家父当初说给我的两句格言性名联:穷则大街无人问,富矣深山有远亲。

对此,别人可能一时半会不清楚,一个做父亲的为什么突然之间要给儿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或道理,甚至可以有一千个理由不去理解,不去明白。但我心里再清楚明白不过,那是老人家在安慰我一个不及二十岁龄的幼稚男儿,在六口之家断炊时,乞讨求救遭拒后难以想通的伤感心灵。安慰我别想不通、别伤痛,一切都是那么正常,连故人都说“穷矣大街无人问”嘛!现在咱们是穷人,咱穷得都无米下锅了,你向人家借粮吃,人家不借,这很正常的。你的理由无非是说,你们是当年很要好的中学同学,可现在呢?现在进入社会了,你又是“狗崽子”系列,人家是大队干部,借是人情,不借是本分,不借就不借,人情世故就这样,古来有之,现在更不必惊奇,想别的办法才是上策,历来天无绝人之路。

借粮事件发生在1974年端午节前。此时,举国上下都在开展批林批孔运动,我们庄子的巷道里也贴了不少大字报,但都是由我抄写的。抄写的权利是生产队姓尹的会计同学建议给的,理由倒是充足,我的毛笔字在全大队六个高中毕业生中是唯一能拿出手的。你想,这多好的事儿,三五天的时间,庄子里那么多的男女老少,不是担粪就是耕田,接着是除草,在常年水平梯田基建队里修梯田,我却被记着劳动工分,在不冷不热的房间读写文章抄写大字报数日。诸如“父母在,不远游”“两斗皆仇,两和皆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中庸之道的言论,就是通过写大批判稿子,才有所熟读理解的。高一那年,班长靳纪洲同学在作文中引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句,被高姓的语文老师在课堂当面批改时,批驳得体无完肤。最要命的是:“伟大领袖教导我们向三大生产实践学习,向工农兵学习语言,你在封建文化糟粕里捡来了没有阶级性的这句话,试问三人行中倘若有阶级敌人在其中,也有‘你师\’吗?”平素里以学习好,又是学校革委会委员的学生领袖经常在全校师生大会上发表讲话,这会儿似乎很尴尬,当然没有任何辩解,只是以学生的态度接受“洗礼”。我多少还是有些想法的,却压根儿不敢言语。那时,我努力分辨理解着什么是“只有有阶级的人性,没有超阶级的人性”的理论观点,依然不敢往深处去想。

当初,家父与我这个他心怀希望的儿子有过一次交底性的长谈。他是对生活失去信心了,要我修正个性,永远记住任何场合少说为佳的道理。家父还给我暴露性地背了《陋室铭》及其唐诗宋词,可当我要求记录时却说:别记了,有时间去多背些毛主席语录会更有用。但家父还是给我不止一遍地背诵解读了孟子那千古成诵的君子成事大箴言“天降大任于斯人”;也解读了毛主席接见我国在苏联的留学生时讲述的一段比喻恰当、论述精辟的语录:“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家父自始至终只字未吐要我担当家庭重担之类的近似于安排后事的话。却说了“如果有可能度过眼前的难关,以后你就好好读书写作”之类的语重心长的话。难关真还是度过了。先是大哥跑出去(外流)十多天,回来后虽然在全社社员面前低头交代过一场,但这样一个强劳力毕竟为家里节约了足可向前往黄田口多走几天的口粮啊!接着是我东行静宁县三合、界石铺、高家堡一带有过一个多星期的乞讨生涯,讨要到12斤红薯干片不说,单是给父母亲和两个弟弟省下的几斤几两,也可让他们多过活几天的。期间,我还意外地碰上高中时我帮助过的一位残疾同学,他硬是让我在他家里滞留了几天。真是天晴改水路,无事早为人啊!

天,真无绝人之路。

这年夏秋后,我们家的口粮虽说依然不足以温饱,但再没有困窘到眼巴巴揭不开锅的凄凉境地。这年秋天,大队五年制学校需要一名教师,我当选了。事后听说推选时好多人说我的好话:政治表现好,在高中上学时就成为共青团员;为人老实谦虚,善于帮人做好事,给生产队五保户老大爷主动担水七八年了,不容易啊!其实还有深层次的呢,那就是祖上的阴德。我的母校公社戴帽子中学是祖上当年创办的私塾学堂,父亲又在民国年间当过国民老君坡完小的第一任校长,留在民间的影响不错,再就是朴实忠厚的老百姓,其实心里都有一股子让学业好的高中毕业生教他们的娃娃读书的想法。这种想法得到呼应时,心里就比较踏实。我的学业及其十多年行世行为被他们肯定了,也与祖上多读书有品德的家风对应了,结果让我成为了人民教师,踏上了顺利前走的台阶,直到今天的宽阔环境。

当选村学民办教师后,家父自然很高兴,仿佛一夜之间复活了生活的全部信心。每当特别高兴时,就要为我露几句。那时我才知道家父原来是满腹经纶啊!那几年,我分明感知老人家对我是满怀希望的,希望将来能走出家门到外面的世界见识去。直到1975年“七一”节过后的某一天,因为兰州姑母去世,我动情之下偷偷写了篇《忆姑母》,被老人家发现读过之后,认为不错,对我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有可能,你将来就搞写作去吧,能成为一个作家比什么都好”。

对两个弟弟的学业,印象中家父家母不怎么上心,因为生活实在困难,老人的意思是年龄还小,队里的劳动吃不消,就到学校混着往大长好了。但两个弟弟在大人基本没有要求的情况下,学习都还不错,直到1984年7月,分别考取大学、中专学校。尤其是三弟,是1960年春天为保证老娘能活下来,遭弃死过一回的孩子,也是为了高考重读过三四年的“老补”生,却毕竟又是我们庄子上头一个大学本科生。那年秋后,我们庄子上原本辍学的学龄儿童自发地全部入学了。大前年的一次,当我与村支书屈指算过时,小村庄居然考出去了一百一十多个。这考试移民的好头其实不是我带的,是家父家母的诗书与远谋。

诗书里有善爱,有慈悲为怀的大境界。

而今我们那个不算小的村庄,藉由高考跳出农门的孩子多的是。整个村子单是通过高考搬迁的人口不断增长。

“勤俭传家宝,诗书继世长,是这个道理吗?

新闻推荐

天水市组团赴平凉考察果园黑膜覆盖技术

□通讯员臧奇【本报讯】为进一步提高天水市果园综合管理水平,加强先进果树生产技术的推广及应用,促进天水市果品生产提质增效,近日,市林业局、市果业协会组织天水市果业技术人员及部分果农一...

静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静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诗书继世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