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卿祥:葫芦之中天地大
□本报记者李娟淑
一片痴心,三十多载苦心孤诣的收藏钻研;五百多件珍贵的葫芦藏品,数年迟暮的怀璧等待……
静宁县葫芦河畔的马卿祥先生,是闻名陇右的名士,年轻时,一次因缘巧合,他接触到了葫芦,并且爱上了收藏葫芦,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开始悉心研究起了葫芦文化。其实,马卿祥还有一个身份是静宁县书画协会主席,他的笔名叫辰生、骧之,原本是一名离休多年的干部,以多才多艺活跃于静宁文艺圈,尤以画虾和收藏葫芦闻名。
记者采访他时,被摆在眼前的大大小小、情态各异的泥、石、陶、瓷、玉、骨、竹、丝织、金属、玻璃、塑料和植物等各色各样的葫芦所震撼。
据了解,马老从事伏羲文化的发掘、探讨和研究工作多年,他从大量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实物中对伏羲与葫芦、葫芦河、成纪这一专题进行了全面深入地调研和考证,并自筹资金,坚持不懈,收藏历代包括泥、石、陶、瓷、玉、骨、竹、丝织、金属、玻璃、塑料和植物的葫芦共十三类。他收藏的葫芦上至新石器时期,下至当代,远至台湾,近到静宁。他的葫芦馆藏量丰富,品种繁多,造型奇特,工艺精湛,古朴典雅,质地纯正,已初具规模,被省内外多家媒体赞为“静宁之最”、“陇原一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观赏价值和考古研究价值”!
只要一谈起葫芦文化,马老就滔滔不绝起来。他说,葫芦历史源远流长,葫芦文化博大精深,葫芦文化前景广阔辉煌……“葫芦诞生于葫芦河畔,葫芦在静宁县的特殊魅力及深远意义激起了我收藏葫芦的决心。”当记者问起马老是怎么能收藏到这么多精美的葫芦时,马老说,收藏葫芦是一件艰辛的事,每当获得一个有价值的葫芦信息时,他会废寝忘食,不管路有多远,天有多热多冷,他都会亲自上门去“淘”回来,就像爱护婴儿一样保护它、珍爱它,不想让它损伤和流失。他也会“死缠硬磨”,和卖家“套”交情,为其无偿写字、画画,或为心仪的葫芦忍痛割爱,拿出自己多年收藏的字画和其他贵重物品去交换,并苦口婆心地对卖主讲葫芦文化以及收藏葫芦的深远意义……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卖主常常被他的真诚所感动,折价卖给他,或答应一定保管好,待资金筹足了再来取。
马老指着一个远古时期的陶葫芦说:“你看,这件陶葫芦是新石器时期的,对研究静宁县远古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收藏它时的场景我还历历在目。那是2008年的一天,我无意中听说有几个外地的文物贩子在县界石铺要对一个陶葫芦要下手,当时我急了,为防止‘家宝勿外流\’,得知物主也是一位书画爱好者,我不假思索,把祖传的一幅清末古字画拿出来,并带上自己的几幅较满意的作品,顾不上天热、顾不上吃饭、顾不上血压高头晕眼花,马不停蹄地租车赶往物主家,卖家看到我汗流浃背的样子,深受感动,说愿意和我交换。最后,我俩还成了书画好朋友。”
就这样,几十年来,马老收藏了500多件葫芦,在静宁县成立了自己的葫芦馆。相关专家认为,“福禄馆”是与葫芦河乃至伏羲文化相呼应、相关联的艺术孪生体。“宝葫芦”艺术馆藏品的陈列,正好填补了静宁县伏羲文化研究课题中的一项空白。
马老说,至目前,已有山东葫芦岛市、天水市、宁夏隆德、中卫等市县对马老的葫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多次派人、致函和马老联系、洽谈,并愿出重金以换取这些“宝葫芦”藏品花落他乡。但是,深怀家乡情结的马老却不为之所动,因为他深深的知道和明白,这些藏品只有留在故土静宁才能体现出它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万里山川寻瑰宝,千年葫芦启后人。卿祥先生几十年来致力于葫芦收藏,踏遍祖国山川大地,寻访城乡千家万户,收藏葫芦品种之多、工艺品相之优实属少见!不仅为伏羲故里——静宁文物收藏增添了精彩一页,而且在全省全市当属第一。老先生精神可嘉可敬也。特撰写此联并书之以表本人之心语。”著名教育学者、原平凉书协主席何清荣先生对马老收藏的葫芦作了如是评价。马老告诉记者,他希望成立“静宁县宝葫芦(福禄)艺术馆”,这一设想在全社会和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能够早日挂牌,作为静宁文化建设的一个新项目、观光旅游的一个新亮点与境内外游客早日见面,让葫芦文化在伏羲故里更加发扬光大!
新闻推荐
...
静宁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静宁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