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畅大动脉——静宁县农村公路建设纪实
2014年,静宁县共争取资金5.62亿元,油铺硬化道路522公里,完成路基380公里,通村道路硬化率提高了33.2个百分点。项目总数、建设里程和工程质量均创新高,农村公路瓶颈制约得到有效破解。
□本报记者孔晓明
对于生活在静宁县农村的老百姓来说,感受变化最大、得到实惠最多的,莫过于出行条件的改善。一条条通乡畅村的硬化道路,不仅成为方便群众出行的“便民路”,更成为农村和农民发展生产的“致富路”。
行路难:静宁发展的瓶颈制约
静宁县辖区总面积2193平方公里,下辖24个乡镇333个村,大部分村分布在山区沟壑地区,立地条件差,长期以来受地理、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尤其是农村公路等级低,路网不完善,通行能力差。截至2013年,全县建制村通畅率仅为43.6%,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4.9个百分点、全省平均水平6.7个百分点,农村公路已成为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瓶颈”。
一些不通公路的山村,农民上山无路,增收无门,农民出行难、生产资料调入难、产品运出难的“三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成为影响农民增收致富的最大障碍。
解决行路的难题,成为静宁历届政府和老百姓的共同愿望,尽管财力有限,但静宁人始终没有放弃改善出行条件的信念。从1998年静宁7乡镇1.6万名干部群众风餐露宿,顶风冒雪,奋战8个月建成全长86公里的静宁南北大动脉——静秦公路,到2014年仁大乡海湾村群众鸣炮送水为硬化道路施工对助力加油,静宁县倾尽财力、人力支持道路建设的情怀依旧,静宁人“宁可苦干,绝不苦熬”打通发展大动脉的决心依旧。
在路上:农村公路迎来建设黄金期
要想富先修路,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脉”和“加速器”,是加快脱贫致富的“大通道”。省委书记王三运曾经指出,“村道早日硬化,小康指日可望”。
2014年,经过多方衔接争取,静宁县被列为六盘山片区5个交通扶贫示范试点县之一,主要是通过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建设带动产业发展、推动片区综合扶贫开发,2014—2015两年内交通部将投入4—5亿元,建成建制村通畅工程1500公里以上,加上省上通畅工程项目,今明两年每年实施通畅工程近千公里,相当于过去十多年我县通畅工程建设的总量,2015年末全县建制村可实现100%通沥青(水泥)路。
自国家2008年实施通畅工程项目以来,截至2013年底,静宁县共建成通畅工程712公里。而依托国家项目,静宁县通畅工程建设总里程将超过前6年建设里程的两倍多,这对于国扶贫困县的静宁来说,无疑迎来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的“黄金期”。
2014年,静宁县紧抓交通扶贫示范试点县项目难得机遇,开展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建设大会战,经过县交运部门和各乡镇全力实施,争取资金5.62亿元,油铺硬化道路522公里,完成路基380公里,通村道路硬化率提高了33.2个百分点。项目总数、建设里程和工程质量均创新高,农村公路瓶颈制约得到有效破解。
同时,以农村通畅工程为主线,全县各类交通基础设施全面实施,威戎至仁大三级公路改建项目全线贯通,李店河桥、刘河桥等4座危桥改造全部建成,汽车南站建成主体工程,行政村停靠亭全面覆盖,全县道路交通条件明显改善。
便民路:道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路宽了,弯直了,坡缓了,开车更安全了,苹果运输更方便了。”看到昔日的“伤疤路”变成眼前的“康庄道”,李店镇的果农王金壁开着满载苹果的农用车走在改扩建的静秦公路上兴奋地说。作为县政府“十件实事”之一,静秦公路全面实施“升级手术”,改造工程自2013年9月开工,目前已全面竣工通车,路线全长42公里,全线按三级公路技术标准设计,道路承载能力和通行能力得到大幅提高。
2014年,司桥乡完成杨川—席湾、庙湾—新城、新城—张彭三条建制村通畅工程24.8公里,拓开田间道路20公里,群众出行条件和生产条件大幅改善。
“做梦也想不到,走了几辈人的小土路,说变就变成了平展展的水泥硬化路,现在路上人多了,车多了,大家出行方便多了。”在便民店内忙着张罗生意的司桥乡吕曲村扁屲社的吕聚恭,谈起眼前这条路的变化,喜不自禁。
看着家门前崎岖的土路开始硬化,一直想做点小生意的吕聚恭不禁动起了心思,与家人商量后,他的“吕曲便民店”正式开张,虽然卖的都是油盐酱醋等日用品,但原来要远赴古城、威戎买东西的村民,都聚拢到他的小店里,生意很火爆。一条路,让64岁的吕聚恭圆了当小老板的梦,也让村民享受到足不出村购物的便利。
落户司桥乡潘王村王家大庄10年的陕西外来女婿陈永高,是村里眼光比较远的年轻人,也是出了名的“农机狂”。2台四轮,2台三轮车,2辆摩托车,一应俱全的旋耕机、播种机、刨洋芋机、铡草机,凡是能用得上的农机,陈永高都有,他花在购买农机上的资金达12万元。
别人不理解买那么多农机的意图,但陈永高有自己的看法。陈永高刚从陕西安康来潘王村落户时,“地广人稀没路走,大块平地没人种”是潘王村给他的第一印象。近几年,通村路拓宽硬化了,乡上也围绕村情实际和产业发展需要,打通了通往各地块的田间道路,耕种更加方便了,运用农机代替人力的时机已经成熟。现在,当陈永高开着各种农机轻松耕种自家40亩地的时候,村民才明白,陈永高买农机瞅准了时机。
扶贫路:道路助力静宁产业发展
在静宁,一条路,在普通老百姓严眼中,不仅仅只具备走人走车的简单功能,它更寄托着人们对破解贫困现状、打通幸福生活的厚望。用静宁人的话说,“路通了,好日子也就有盼头了。”
缺路缺水,让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静宁始终摆脱不了被扶贫的帽子。静宁扶贫开发的路子,基本与农村道路状况的改善密切结合,在多年的扶贫开发工作中,静宁也探索出了围绕交通改善引领农业农村发展的“路子”。
梯田建设到哪里,道路贯通到哪里;道路建设到哪里,产业发展到哪里。静宁县在扶贫开发中,率先提升公路沿线苹果、畜牧、旱作农业等特色农业发展水平,逐步带动毗邻区域产业发展,集线成块,流域突破,整体提升。
2014年,静宁县通畅工程共涉及22个乡镇130个行政村16万人口。其中,苹果产区通畅工程共71条510公里。经统计全县已通畅水泥路的苹果产区苹果价钱比其他未通沥青水泥路的区域每斤高出0.4至0.5元。目前,全县苹果标准化管理果园面积70万亩,苹果总产量达到了60万吨,公路建设进一步降低了农副产品运输成本,推动了区域产业发展,带动了农副产品价格的提高,据估算仅苹果产值每年增加约5亿元。
新闻推荐
静宁唱火“小苹果”坚守30年“谋”一果,新常态下“小苹果”也要唱新篇
...
静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静宁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