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土地流转成静宁农民“致富新剧”

平凉日报 2014-12-27 18:50 大字

静宁县通过组织引导、典型带动等措施,积极探索现代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模式,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全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逐年增加,土地规模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全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18.4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2.5%。

□本报记者李征兵李娟淑

“流转王国”的致富神话

电话里,刘增平高兴地告诉记者,他流转的老园子大获丰收,新园子也收成可观,今年产量达到20多万斤以上。“还从本地收购了2万件货,一件净重60万斤。”

登录阿里巴巴网站,搜索到庆丰静宁苹果网店,这就是刘增平开的,他说,最好的时候,一天通过网店曾经订购过两车苹果,有时候一天卖出去几斤。

刘增平是仁大乡地地道道的果农。他又不仅仅是果农,还是果商。在乡亲们心中他是一个“有想法的人”。从自己种果开始,到贩售果品,再到成立静宁县庆丰农副产品购销有限责任公司,面向全国销售静宁苹果,在上海、成都、重庆等全国多个大城市建立实体营销店面,他在果品致富的路上一路过关斩将,创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成为“塞上小江南”仁大乡的无数致富果农中的典型一员,其销售的苹果来源于与静宁金色园果品专业合作社的千亩有机苹果园的合作。

去年他大手笔流转来仁大乡西山沟、王家山村、西张村三个村的2000多亩土地,建立了自己的果品基地,实行规模化种植优质苹果。刘增平告诉记者,目前,已投资了200万元。“我的实体店,每年与静宁金色园果品合作社合作,购销2到3万件的有机苹果,现在我考虑到,要做大做强,必须建立自己的高科技果品直供基地。”

仁大乡乡长张前江说,像刘增平这样的新型农场主目前在全镇已有好几个,他们通过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西山沟这一带的山地,过去分散种植传统农作物,形不成规模优势,农民收入不高。去年以来,刘增平通过土地流转,把农民闲置或者不愿意耕种的土地以每年300斤麦子按当年麦子的价格流转过来,用推土机、铲车等大型机械整理平整进行规模种植苹果,并且准备附带发展养殖业——养牛、养羊、养鸡,产肥以配套生产有机苹果。

刘增平说,实行规模经营后,不仅自己的果品公司可以获得效益,而且村里的农民也得到了好处,除每亩地每年能拿到流转租金外,部分农民还转身变为“产业工人”,2000亩地里每年光劳务工人产生的劳务支出每人就能达到2万多元。

“只是今年春天叫了80个工人,栽了700亩,剩余的土地准备明年春天全部栽上。”刘增平说,他先用几年时间试验这种矮化密植的现代高效果园,如果成功赚钱的话,他就把远近几个山头全部流转过来。甚至包括改造一批马上面临淘汰的老园子。“因为山地苹果质量更好!”他说。

记者了解到,刘增平在做这些之前,跑遍全国的苹果生产基地,包括山西,山东,陕西,河南等地。一边考察调研学习,一边向烟台农科院、河南科技大学等科研机构和单位的专家咨询请教。刘增平说,通过考察,他发现外地的高科技生产手段很普遍,大约已经10年了。“我们有天下最好的苹果,为什么不能通过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减少生产成本,增加收入呢。”

目前,近50岁的刘增平壮志在胸、干劲正足,率领着全家老少一齐上阵,包括老婆、孩子、兄弟,甚至村上的亲戚邻居,都是他的手下干将。

在悬崖上“栽金摘银”

“今年年初冻了,产量不到一万斤,9月下旬就以5.5元的单价早早卖了,共收入6万元。”师定万有些遗憾地说,要是没有霜冻,今年就能卖20万元。

仁大乡东湾村师台社的师定万,已经是50岁的人了,不服老的他,7年前,拿出在新疆种棉花赚来的钱,“吃定”了东湾山头,他决计在这里栽“金”摘“银”,变山为宝。将村上废弃的林场,也就是荒山流转了340亩,签了50年的合同,每年付给集体4000元。

一台一台2米宽左右的台子梯次形成的山地果园,看得出来,这样的地形根本无法机械作业,人要下地,必须慢慢地步行进园,摘了果子还得一筐一筐地慢慢提上山来。山下面是荒沟,沟的不远处是一道人工水坝。那就是师定万花了14万自行修筑的果园水源地,运用滴管技术来给自家果园“饮水”,还给村子里其他人家收费供水。

但是,师定万正是看准了这样的地形能种出高品质的果子,才决定矢志不移地苦干下去。师定万的女人说,现在已投了200万元。50年的流转费20万元预付了15年的6万元,光人工开销已经一大笔了,今年共套了9万多果袋,套袋匀花拉树时叫了40个人,管吃不管住,男的一天100元,女的一天80元。平时,就叫两个人打理园子。现在光人工和肥料已投进去30万元了。

张前江介绍,相较于刘增平流转个人的土地,师定万流转的是村林场,每年除了给村上付租金外,需要大量的务工劳力,这让本村的村民也有地方挣钱了。

和仁大乡一样,城川等乡也有好多土地流转大户,其中有名的3家,均是流转土地500亩以上种植洋芋的大户。而绝大部分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行政干预的影响较小,通过流转,一些有经营能力的农民扩大了经营规模,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增加了收入,而一些经营能力不足的农民,从土地中解脱出来,从事二、三产业,也增加了收入,实现了流入流出“双赢”的结果。

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刘文乾说,就目前来说,在增加政府投入的基础上,除了依靠科技的力量增加产量、提高单产外,土地流转也成为农业进入高成本时代有效保障农业收入的途径之一。因为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实现机械化操作,从而降低成本。另外产品规模也可以有效降低投入和劳作成本。

近年来,静宁县农村土地流转市场逐步活跃,流转面积逐年增加,流转速度不断加快。特别是随着该县以苹果为主的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较快,从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土地流转,而每年10万人次的劳务输出,也为土地流转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不过,记者采访发现,静宁县土地流转目前仍处在户与户之间初级流转阶段,流转形式单一,土地流转的集约化利用程度不够,流转形式多以转包形式为主,其他形式少量存在。目前全县以转包形式流转的土地达10.72万亩,占全部流转面积的58.2%,其他几种形式合计只占41.8%。

新闻推荐

省人社厅考核组考核平凉市人社目标责任完成情况

...

静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静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