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平凉书坛的骄傲——戴季昀其人其书

平凉日报 2014-11-07 18:56 大字

□本报记者柳娜

“他的书法书法兼具古茂和新意,从章法布局到通篇行气充满神韵,笔法苍劲有力,墨法空灵毓秀,结构虚实有度。整幅作品既豪放又高雅,风韵情趣,别具一格。”

“他性格真率、谦逊诚朴,为艺术甘于寂寞,为扶掖后起之秀甘为人梯,为平凉书法事业的发展默默做着奉献。”

“他热爱这片给他艺术滋养的土地,他每年都顶风冒雪,组织和带领书法作者到农村文化下乡,为农民书写春联。”

……

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楷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平凉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戴季昀书法展暨作品集首发式座谈会上,平凉市部分老领导及书法界人士雅集一堂,共话其人其书。与会专家对戴季昀的为人及书法艺术作品做出了高度评价。

戴季昀,一个痴迷于书法艺术的追梦者,他醉心于书法艺术之殿堂,几十年如一日,星月作伴,纸墨为伍;读帖临帖,含英咀华,经千锤百炼,他终于步入炉火纯青之佳境,人们的赞扬以及“甘肃乃至全国颇具实力和影响的书画家之一”等盛誉接踵而来。

养艺潜心于专业

静宁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底蕴深厚的成纪文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才俊,戴季昀便是其中的一员。

戴季昀十几岁进入平凉师范美术班学习,幸运地成为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水天中的学生。从那时起,戴季昀就开始从内心深处喜爱中国古典艺术。

“那是一个波诡云谲的年代,人们对极左政治已经厌倦,而否定文化,蔑视读书,糟践艺术之风并未稍歇。年轻的戴季昀却以冷静平和而且低调的姿态,专心读书习画。最终成为成绩卓异的书法家。”在一篇专门写给戴季昀的文章里,水天中这样写道。

毕业后,戴季昀被分配到静宁县文化馆,从事宣传工作,之后戴季昀又考入了西北师大美术系。他在艺术的海洋中不断吸取营养,为其书法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深厚的基底。上学期间,他的书法作品在“奋进中的甘肃青年·书画摄影展”中获得三等奖,书法条幅“黄土是吾乡”引起了同行的好评。1986年,戴季昀担任静宁县文化馆馆长,主要搞行政管理工作,一有时间就进行练习创作,从未间断自己的追求。2000年春天调到平凉市群艺馆,做行政工作,不久又担任了平凉市书协主席的职务。在他大半生的时间里,无论是求学还是做宣传工作,无论是从政还是退休赋闲,都没有放弃对书法的学习。工作于他是一种事业,书法于他是一种追求。他说:“有追求的人生,才是完美的,而且是精彩的。”

戴季昀书启蒙于唐楷,兼学古籀、汉隶、魏碑,对米芾、王铎行草情有独钟。在书法创作中求新求变是戴季昀永恒的探索,但这不是件容易的事。他尝试将怀素与王铎两家草法加以变通。又以隶意入草,以汉隶神采揣摩王铎草法,返熟为生,以拙破巧,造就了属于他自己的书法格调。戴季昀说:“我如果专心致力于画画儿,走到现在一定是一个老练的画家,画风也很成熟了。书法的新意不好把握,一些问题是感觉到了,但是表现的过程又受到了制约,不易表达出来。”

戴季昀在书法创作中尽力减少那种“父子兄弟式”的近亲面目,在多种书体的学习感悟中追寻自己的风格特色。戴季昀认为,一个书家举办展览或出版作品集,从头到尾都是一种书体,只是长短大小上求区别,那算不了家,那和一个作家把一篇作品复印几十遍是一样的,只要自己的作品有第二篇出现,一定和第一篇有区别,这应该成为书家的本能。至今他还记得水天中的话,画家的画,每一幅都要求不同,如果千篇一律,那就等于是一张画,这是不可能成为画家的,更不会成为大家。

戴季昀面对“国展”也是十分清醒的,对一些代表性书家的作品,他能进行理性的分析,既能看到别人的优点,更能找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分析出形成这些差距的原因,制定出弥补的措施来。有些远离传统仅凭一时兴趣而制作的作品,戴季昀表现出了不屑一顾,凭他自己的判断,这样的作品是没有什么生命力的,缺少真正的功力,仅仅是昙花一现。由此可以看出他接受时风的严肃,没有那种随波逐流的习性,每一个细节的吸收都经过了严密的思考,即就是名家写出来的样板,被社会肯定了,自己能够做到,也得思索这种行为所带来的历史效果,理性地制止各种盲动。

戴季昀坚持着自己的观点,故而在他的作品里时时处处突出了一个变字,大的变化套着小的变化,充分显示出变的无处不在。而这变化的笔墨之中,又可以看到真情流淌,艺术感染力和冲击力就在这不经意间进入我们的视野和心灵。

养学不断修炼“书外之功”

随着戴季昀的作品在省、市及全国各级展览中展出、获奖,他在书法上更是声名远播,各种各样的殊荣纷至沓来。但面对这些,他淡定从容,他说,功名如浮云,若能“偷得浮生半日闲”,他最愿意做写字、看书,在悠悠古韵中放飞心灵……

与其说这是戴季昀的理想,毋宁说这是中国文人亘古不变的精神追求。在追求理想的实践中戴季昀自能独辟蹊径,而书法艺术,无疑是他在这个纷纭浮躁的世界里为自己开辟的一片净土。走进他的家,扑面而来的是久违了的书香气息,绿叶葳蕤、花香弥漫的居室里,墙上悬挂的字画作品,临窗而设的硕大书桌以及门类丰富的藏书,这些都不再是家居点缀,而是这个家的灵魂。徜徉其间,你感受到的是一位艺术家的优雅与安静,触摸到的是一位文人的淡泊与纯粹。

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又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戴季昀十分重视修炼“书外之功”,他几十年如一日不断增加阅历,开阔眼界,丰富知识,陶冶情操。为了丰富知识,他一有时间就读书。因此,他达到了书家与学者的内外持衡。

水天中这样评价戴季昀的书法和其精神:“当代书法,可以说是万象皆备,百味杂陈,行外人对此难以置喙。但戴季昀的书法艺术依然保持着从容典雅的气度,在观赏季昀书法作品时,再次感悟到中国书法确实是中国文人生命跋涉的痕迹,确实是一代代书法家的才智层层叠加形成的情感形式。”

养德艺术家应有益于社会

如何才能普及、发展和提高大众的书法?如何让书法艺术接地气,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是戴季昀始终思索的问题。“我觉得首先要解决为谁服务、如何服务的问题”。几十年来,戴季昀一直利用自己的艺术特长服务社会,为一些机关、学校、企业文化建设出力。每年“三下乡”,他都要和平凉书画家们一道,在瑟瑟寒风中给农民义务写春联。

戴季昀为人忠厚,谦和,他常常说,作为一名书法艺术家,首先要修养品德,提升品格,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要坚持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获得的能力,为社会多作贡献。担任平凉书协主席的期间,他为平凉书法事业发展倾尽心血。为营造平凉文化艺术氛围,扩大平凉文化的影响力,他曾成功策划多次平凉书法作品展,同时他还培养了大批书法爱好者。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他还组织召开书法交流座谈会,邀请外地学习归来和参加了重大展览的平凉书家,讲解学习的收获和创作的心得,以提高平凉书法艺术整体水平。但凡平凉书家的作品入选重大的展览,书协都无一遗漏地给作者单位发去电报,对单位的支持和培养表示感谢,无形中为作者营造了宽松、良好的生存环境。在这样的点滴努力下,平凉书法创作、书法研究、书法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九届国展”上,平凉入选6人,占了甘肃的六分之一。

“但从大的方面看,书法的基础教育仍然十分薄弱,存在着重高端、轻基础的倾向。尤其是随着几次书写工具的变化,提笔忘字,很多人已不会拿毛笔,对书法这一象征中国文化人身份的艺术越来越陌生。”戴季昀说:“书法家服务社会的方法,就是用手中的笔描绘山川文化,传承笔墨中的精神。同时,要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去感召更多的人去热爱它。”

新闻推荐

界石铺中学获省级防震减灾学校殊荣

...

静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静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