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坪村的两处风景
□本报记者李玉成柳静霓/文杨昕/图
王坪村有两处风景,一个是苹果园,一个是民居。
前者是大家都看得见的,后者也是能看见的,但是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若干年后,像王坪这样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自然状态的村庄肯定会越来越少了。因为我们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将一些老村庄都改造了,现在看得见的大多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小康屋,几乎是一个模式,家家一样,连门前栽什么树都是提前规划好的。
这样的村庄好吗?当然好,比起王坪这样的自然村最大的好处是出行方便,看上去整齐、干净。而这些已经建成的新农村,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弊端(也不算弊端,也许是遗憾)那就是自然村的特点丢失了,每一户人家都是一样的,如果不是门牌号几乎难以区分。在许多这样的新农村示范点,家家户户大门紧闭,有些大门长年是铁将军把门,农民为了修这样的小康屋,程度不同都负了债,所以只好去城里打工;即使没有负债,年轻人也会去城里打工,因为城里有他们喜欢的生活方式。所以修成的小康屋大多住的是留守老人,没有老人的,只好铁将军把门了。
但王坪村就不一样。先说为什么没有建成现代化的小康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王坪村的果园起步早,从静宁县余湾乡政府出来,走王坪,在半山腰俯视,白墙红瓦的民居几乎被大片大片的绿色海洋“淹没”了。每当苹果开花的季节,粉色的、白色的苹果花绽放在王坪的角角落落,苹果的花香弥漫在王坪的上空。置身王坪,就像走进了苹果花园,景色怡人,花香醉人。在秋天的王坪,我们看见的深绿色是早期的果园,有些苹果树因为品种老化都已经开始砍伐换栽新的品种。而浅绿色的呢,则是新植果园或幼果园。总之,在王坪,能栽果树的地方都栽了果树,因为苹果是钱串子,栽了果树的农民早早都赚了钱,所以在王坪这个村庄,苹果树到处都是,王坪人发“果财”,他们也许没有想到,苹果树也是风景;他们更没有想到,房前屋后都栽了果树的王坪却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来村庄的原貌,虽然看上去“局促”而拥挤,加之高高低低,大多民居摆在半山坡上。但正是这种呈自然状态的村庄却成了最具传统文化特色的风景。
相比去年,王坪今年最大的变化是打通硬化了六条巷道,乡上的人说不容易,因为要修路就要占地方,而“地方”对每一个王坪人来说都不宽展,谁愿意牺牲自己的“地方”让别人走路呢?我们是8月26日到王坪的,当我们在新修的巷子里随意走动的时候,每一处都能让我们有所发现,都有新的感受。这种感受是因为王坪有传统村庄的文化元素。家家户户不一样的院落,不一样的围墙,有些围墙还是泥巴墙,也有篱笆墙,有些大门是柴扉,有些是铁门,总之都不一样。更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坐在巷口或自家门前的人,或单个,或三三两两。女人有做鞋垫的,有逗孩子玩的,有聊天逗乐的;男人呢?有下棋打牌的,也有喝茶谝传的。王坪的生机就体现于此,有人,有男人,有女人,有孩子。还有一个坐在巷口的老者身旁放的收音机正在播放秦腔曲子,他留着花白的胡子,戴着老花镜,随着秦腔的曲子摇头晃脑,在秋天的午后,坐在巷口听戏的老人何曾不是一幅画呢。
我们还想象,假如是雨天,搭着伞,走在王坪的高高低低、宽宽窄窄的小巷里,探寻小巷两旁的风景,做客王坪人家,兴致盎然的,可以在苹果园品尝自己亲手采摘的果子,和果农敞开心扉交流,谁又说这不是一种享受呢!
王坪之美美在有苹果,有“北纬35度”的苹果,据说处在北纬35度的地方都是苹果最佳适生区,而王坪就在北纬35度上,这只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那就是王坪人自己还没有发现甚至不乐意发现的美,那就是他们居住的村庄,是保持了原生态的村庄,是充满了传统文化元素的陇东民居。在摄影家眼里是摄影的富矿,在旅行者眼里,是他们心灵的栖息地,而在画家眼里,王坪就是一幅最美的乡村写意画。
不要说若干年,即使现在,像王坪这样最大程度保留了过去原貌的村庄又有多少呢?
“进不去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是现代农村年轻人心态乃至生存状况的写照,但这句话用在王坪的年轻人身上不合适,因为王坪很少有出去打工的,每年他们的果园在用工高峰期,周边许多人来他们这里打工。
王坪的人就地可以发财,果园子也是“财园子”。正因为王坪的人不出去,村庄才更像村庄,有小学,也有幼儿园。有了朗朗的读书声,村庄才会有生机。加之外地的客商时常来,我们就见到了几个,是成都的,在一个早熟苹果的园子里谈生意。
因为人多,王坪就格外有活力。在村子转悠,我们还发现王坪有各种小吃,甚至有麻辣烫、烧烤,热心的王坪人说,到了晚上,巷子里年轻女人在路灯下放着音乐跳舞,到处都是嬉笑声,那才叫热闹呢!
在王坪走动,我们发现风景很多,不止两处,需要慢慢感受,巷子里,果园里,还有王坪人家,都有故事,都有风景。像王坪这样既充满了现代气息又保留了传统文化元素的村庄肯定会成为风景,成为让更多人乐意驻足、欣赏的风景。
新闻推荐
...
静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静宁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