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随兴:拼闯不息的苹果领路人
□孔晓明刘斌崔方毅
从果农到果园大户,再到致富带头人,因为与小小的苹果结缘,50岁的农民程随兴用拼闯不息的劲头,书写了一位普通农民别样的光彩人生。
程随兴是静宁县治平乡雷沟村六社的一名果农,也是雷沟村党支部书记。从1986年开始种苹果,经过28年的探索创新,程随兴不仅有着丰富的果园管理经验,而且带领全村群众共同走果业兴村增收的路子。截至目前,他家8亩挂果园年收入达11万元,全村人均果品收入近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轿车村”和“小康村”。
“虽然地处川区,但平整的川水地只能种小麦、玉米等低产出作物,加之户均耕地面积少,村上群众生活始终徘徊在温饱线上。”程随兴对80年代的村情如此描述。
1986年,雷沟村胡家塬被确定为静宁县第一批苹果建设示范点。“地里栽上果树,今后靠什么吃饭?”大部分群众不认识,甚至不配合,抵抗果树栽植。
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程随兴作为当时村里公认的“开明人”,率先在自家的3亩地里栽植苹果树,建起了全村的“试验田”。程随兴顶住压力,从“门外汉”做起,四处搜集果园管理书籍,自学果园管理技术,结合实际操作摸索种果技术和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5年后当他的果园里红扑扑的苹果挂满枝头,吸引村民争相围观的时候,程随兴赢得了当农民最大的尊严感和尊重感。程随兴说:“正是当年响应号召,一心发展苹果产业,才有了今天的丰硕成果。”
当最终依靠果品走上了致富路后,“试验田”变成了“示范园”,乡亲们看热了眼,当初的顾虑也消除了。1993年,程随兴动员本村21户思想守旧的农户发展果品产业,并深入到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管园技术,心贴心提供服务指导。在他的影响下,当年雷沟村80%的农户栽植了果树,推动了产业区域化发展。2004年,他与有果树生产管理与营销经验的16名果农,成立了雷沟村果业协会。在果业协会的精心组织带动下,先后建成了1000亩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基地、马川千亩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等产业基地。
截至目前,雷沟村果园达到了2743亩,人均果品收入9666.7元,有160户果品年收入10万元以上,小轿车320多辆,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程随兴深知,既然带领大家选择了种果的路子,就要带领大家克服果产业发展中的各种难题,不仅要种成苹果,更要会种苹果,种好苹果。
面对苹果积压,果品销售难的问题,他大胆走出去,到外地考察市场,带着自己的苹果和外地客商洽谈交流,由于他耐心的宣传和过硬的果品品质,引来大量客商,拓宽了全村苹果的销售市场,提升了静宁南部苹果的知名度。
通过实践,程随兴发现山地果园的果子在品质上优于川区果园。于是,他带头“引果上山”,并动员群众发展山地果园,推广普及山地果园管理技术。2010年,雷沟村山坡地全面机推整平,程随兴动员群众实施大苗移植200亩,为川区发展山地果园奠定了基础,解决了川区果园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1986年栽植的胡家塬300亩果园是静宁县第一批果园规模化发展的示范园,但28年后,这块全县的“果园鼻祖”因“超龄服役”,效益低下,又率先成为全县第一批更新换代的试验园。面对群众“老果园能撑一年算一年,改造投入太大”的疑虑,程随兴打破僵局,带头挖掉了当初栽植的第一块老果园,引进优质苗木,通过测土配方、大苗移植、瓜菜套种等农业新技术,率先开展老果园改造。在他的带头下,群众打消了顾虑,积极开展果园改造,目前胡家塬老果园全面开展老果园改造,成为该县老果园更新换代的模板。
作为村支部书记,程随兴始终把增加本村群众收入放在第一位,坚持谋事为民办事为公,引领全村48名党员身先示范做表率,迎着产业发展中的一个又一个“坡度”勇往直前。在平时的生活里,他平易近人、乐于助人、关心村民,主动担负起帮扶本村“老大难”、“单身汉”等特别困难户的重任,全村12户特困家庭在他的帮助下实现了脱贫致富。
新闻推荐
...
静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静宁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