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记者手记:调整结构结“硕果”

甘肃日报 2013-02-28 23:29 大字

本报记者 马效军 吴梦寒

在静宁采访时,我们为当地苹果产业的规模和效益感到震撼:果园面积达80万亩,苹果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多。我们更为当地果农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到振奋:不少果农住上了小洋楼,开上了小轿车……曾经以种粮为主的静宁县,能在苹果产业上结出如此“硕果”,得益于持之以恒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然而,上世纪八十年代县上决定将苹果产业作为扶贫开发的主导产业时,并没有得到群众的普遍认可。有的群众故意把果苗拔出来,有的套种小麦让果苗枯死,有的还说:“你叫我们种苹果,让我们吃啥呢?”随着苹果陆续挂果并收到效益,群众的观念渐渐改变,静宁苹果产业也开始快速扩张。

和静宁一样,近些年农业结构调整在全省遍地开花。甘肃省形成了定西马铃薯、河西制种玉米、陇东优质苹果、中南部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带,特色产业基地占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一半以上,成为助农增收的“聚宝盆”。但是也要看到,目前,甘肃省有些地方还没有找到适宜的主导产业,有的地方主导产业做得还不够大。

俗语讲:“货卖堆山”;经济学规律表明:规模产生效益。只要各地扬长避短,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因地制宜培育一批主导产业,同时加快主导产业的转型跨越,就一定能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新闻推荐

藏族环卫工扮靓第二故乡

本报记者文洁通讯员王雄雄群措拉姆是静宁县环卫队的一名清洁工。1998年,她随丈夫从西藏林芝来到静宁县城成为一名环卫工人。15年来,她先后清运、清扫垃圾1万余吨,累计清扫街面182.6万平方米,用坏了70...

静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静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